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0|回复: 2

[书评] 读陈忠实《我与白鹿原》 民族经典背后的深沉述说

发表于 2018-4-11 08:25: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读陈忠实《我与白鹿原》 民族经典背后的深沉述说
http://www.workercn.cn 2017-06-26  
来源:文汇报
  
  《我与白鹿原》
  陈忠实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刘小兵
20170626081502660215219.jpg
  原标题:民族经典背后的深沉述说

  被誉为“揭秘中国民族秘史”的《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他用雄浑壮阔的巨笔,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社会风俗画卷。作品问世二十多年来,其社会影响力一直没有衰减。新近出版的《我与白鹿原》,是陈忠实以坦诚之笔记述创作《白鹿原》的缘起和过程,诚挚的道白真实记录下了作家在创作这部史诗般巨著时的心态、心得和体会。
  全书收录《白鹿原》创作手记、“我与白鹿原”演讲原文以及七篇代表性散文,从中可饱览白鹿原背后的故事。1978年的中国,改革与开放的方略让百业待兴的华夏大地充满勃勃生机,在此语境下陕西作协组织的两次有关长篇小说创作的会议,让陈忠实深受触动。他坦言:“对于长篇小说的写作,心里一直有种畏惧感。”恰于此际,陈忠实在创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长篇小说的创作灵感突然而至,遂让他产生了写作《白鹿原》的冲动。
  灵感勃发下的陈忠实并未急于动笔,而是本着“尊重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多次深入陕西关中地带,查阅了蓝田县、长安县、咸宁县的县志,对《白鹿原》所要勾勒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作了详尽了解。之后,陈忠实又先后通读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以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从中汲取创作营养。此后,他蜗居乡下,历时三年,洋洋洒洒五十万字,终于写就这部划时代的宏篇巨著。
  品读《我与白鹿原》,堪称一次难得的精神畅游。全书并未沉溺于对《白鹿原》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评析,而是把更多的笔墨倾注于创作之后的所思所悟,使读者随着作家深沉而隽永的讲述,在沉郁深刻的艺术氛围里,用心灵的每一次悸动,深深地感受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淌下过的斑斑血泪。这种力透纸背的刻画,既源于陈忠实的勤奋,也源于他对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犀利剖析,还来源于他对文学实践的用心思考和外来文化的比对及汲取。
  陈忠实对渭河平原的描绘,不是一叶障目的就事论事,而是将这片土地上的风情、风貌、荣辱、变迁,置于民族历史的大背景下去铺展挥就。得益于这种深层次的开掘,华夏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精神、风采纷纷跃然纸上,而他所塑造的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田小娥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早已伴随着《白鹿原》这座熠熠生辉的文学丰碑,长存于千万读者的记忆长河之中。
  陈忠实在《我与白鹿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文学是个迷人的事业。我迷恋文学几十年,历经九死而未悔。”这既是作家创作《白鹿原》之后的肺腑之言,也是他一生痴恋文学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九死而未悔”,让陈忠实留下了《白鹿原》这部民族的精神宝典。在陈忠实先生故去一周年之际,揣摩《我与白鹿原》的神韵,倾听他在民族经典背后的深沉述说,既是对先生的尊崇,亦是对他深切的缅怀和纪念。

编辑: 韩瑞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1 08:25:3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1 09:44:3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