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5|回复: 1

青海下岗女工 用麦秆绘就多彩人生

发表于 2018-4-11 11:30: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图为俞兰正在制作麦秆画。 李隽 摄

  中新网西宁4月11日电 题:青海下岗女工 用麦秆绘就多彩人生
  作者李隽
  “刀片要立起来,要不会把麦秆割断的!”“麦秆刮成均匀的薄片才能贴出鲜活的画来”……10日下午,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店镇西门村,俞兰正在给村民李万梅讲解着制作麦秆画的要领,还有两个喜欢麦秆画的村民,按照俞兰的讲解拿着纤薄的刀片刮着剖剪成片的小麦秸秆。
图为将麦秆剖剪成片。 李隽 摄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始于隋唐时代。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2014年12月,麦秆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麦秆画制成的扇子。 李隽 摄

  2014年底,已经下岗13年的俞兰经营着一家自己的绣坊——伊人绣坊,做些民间刺绣、丝带立体绣和十字绣等,带领着身边的姐妹们“讨生活”。无意间,俞兰在电视上了解到了麦秆画。看到老家房前屋后都是的小麦秸秆,还能做成这么精美的麦秆画,她便动起了心思,查资料、画图纸、研究制作工艺……
图为俞兰为胡永梅做示范。 李隽 摄

  “以前,小麦秸秆都是用来烧火、煨炕的,既没用又污染环境。我看到麦秆画又能废物利用,又能美化家园,还能变成钱让大家脱贫致富,我就自己在家找当地的麦秆开始研究制作。没想到效果还挺好的,很多人都很喜欢。”俞兰说。
  在俞兰的绣坊里,记者看到了已经装裱成型的麦秆画。画中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俞兰告诉记者,麦秆画的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制作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
  “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薰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才能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俞兰说。
图为俞兰指导李万梅制作麦秆画。 李隽 摄

  跟着俞兰学习麦秆画的胡永梅已经70岁了,小孙子在她身边玩耍着。手里忙着刮麦秆的她告诉记者,用麦秆作画还是很稀奇的,看俞老师做出的麦秆画,花鸟鱼虫都能从画里跳出来,自己也眼热,抽空过来跟着学,生活也很充实。
  在俞兰的帮助下,李万梅学会了制作麦秆画,现在已在伊人绣坊工作近三年。“和我一起学习做画赚钱的妇女有二十多人,农闲时每月都会有1000元至2000元的收入,在不耽误农活的同时,还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真的是两全其美。”李万梅说。
图为还未装裱的麦秆画作品。 李隽 摄

  培训下岗职工、农村妇女,俞兰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如今,俞兰的伊人绣坊接纳了三百多名下岗职工和农村妇女。她的麦秆画学生更是遍布全省,近则平安、乐都,远到乌兰、玉树,共有2000多名。
图为俞兰为记者展示她的麦秆画作品。 李隽 摄

  “我带着麦秆画参加过很多展会,回想起在青洽会上被很多外地嘉宾包围的场景,我总是觉得很幸福,参会嘉宾对具有青海特色的麦秆画爱不释手,更有人希望我能到他们的城市开办培训班。”回忆中,俞兰不时地露出幸福的微笑。
  目前,俞兰和她的姐妹们制作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大美青海》、《硒都平安》等具有青海特色的作品,投放在青海湖、塔尔寺、“天空之镜”等国家级风景区,让来自国内外的民众把作品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4 07:18:55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楼主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