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6 09:21:26
|
查看全部
三大攻坚战的政治考量
打好三大攻坚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问题,是对我们党驾驭风险、跨越关口的能力检验,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作风检验。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并从治国理政、长治久安的高度多次进行深刻论述,展现了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政治智慧。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10年前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警示我们金融危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解决不好会对国家总体安全形成很大威胁。早在2013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经济变动对亚太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汇率稳定带来挑战,增加了本地区经济金融风险。我们要注意防范风险叠加造成亚太经济金融大动荡,以社会政策托底经济政策,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问题。”此后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2017年4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金融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没有金融安全,国家安全体系就难以得到有效支撑。面对各种形式金融风险,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胸怀全局、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长期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反贫困斗争,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真心实意为民造福、为民谋利,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曾引用古语,“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强调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从讲政治高度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严重社会政治问题。近年来,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从长远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都会伤及人类自身。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不断提升,环保投诉居高不下。据原环境保护部统计,2017年,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环保举报近62万件,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环境质量、解决好百姓关注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对我党执政的新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他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三大攻坚战的人民情怀
安居乐业、蓝天碧水、清新空气、资产安全……一桩桩、一件件,都寄托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打好三大攻坚战,既关乎党和国家大局,又关乎百姓千家万户,是回应民众强烈呼唤的民生工程,是体现浓浓人民情怀的民心工程。
金融安全关系着老百姓的钱袋子。随着资产配置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理财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已经和金融有了亲密接触。2017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近30万亿元,各种理财产品背后往往关联着银行、证券、债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近些年,线上线下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就是在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在论及金融问题时,人民群众利益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朴素而平实的语言,既蕴含着深刻的经济思想,也体现着深厚的人民情怀。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深刻指出:“股市涨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干预。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推进中国金融业发展,既着眼金融业自身繁荣,还必须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维护广大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
精准脱贫事关数千万群众基本生活。经过多年奋战,现有贫困问题涉及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地区,需要帮扶的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总书记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这几年,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书记都走到了。2012年担任总书记后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访贫问苦,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截至目前,习近平总书记40多次国内考察都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在陕西延安、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山西太原、四川成都等地主持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还要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的“三保障”,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对普通群众的真切关心和深厚感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迅速扩大,但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却在减弱。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强烈,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这块短板亟待补齐。环保事关民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他还多次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年年坚持、一以贯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中的人民情怀,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大攻坚战的世界贡献
三大攻坚战直指的突出现实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考验。回望过去,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为化解全球性难题作出了令人瞩目的积极贡献,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展望未来,打好三大攻坚战,将为全球治理提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我们贡献“中国探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金融风险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在国际金融风险面前,中国党和政府始终有着高度的清醒与警觉。近年来,在一系列整治市场乱象、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政策引导下,我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有所下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合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动作频频,瞄准的就是监管不协调、存在监管真空等问题,为防风险提供更加持久稳固的体制保障。我国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也将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重要贡献。我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所坚持的“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战略思维,“结构性去杠杆”基本思路,都将为全球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提供有益借鉴。
精准脱贫,我们贡献“中国样本”。贫困问题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挑战和考验,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放眼全球,很多老人、妇女、儿童依然饱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目前全世界仍有数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发布的2017年《发展融资:进展与展望》报告显示,如果不加强国际合作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到2030年,全球仍将有6.5%的人口面临极度贫困的威胁。为更好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把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减贫。30多年来,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每天消费支出1.9美元标准,全球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这其中我国扶贫成就居功至伟,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高达70%,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未来3年我国将基本消灭绝对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完成现行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将提早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消除一切形式的极端贫困现象”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彰显,也是“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我们不仅把中国减贫方略、减贫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共享,同时还尽最大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新贡献。
污染防治,我们贡献“中国力量”。地球只有一个,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近年来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明确表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合理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严峻挑战,增强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多年来,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中国的努力,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全球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挑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开辟了广阔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源头防治,打赢污染治理的标志性重大战役,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四个结构”,做到“四减四增”,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