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6 18:24:31
|
查看全部
壮志未酬,心念故土恢复
强敌环伺,内部不稳,吕颐浩虽然驱逐了秦桧,但仍旧感到压力重重。他向高宗陈述,切不可一味求安,“忘战必危”,“今天下之势,可谓危矣。既失中原,止存江南而已。这些地方也多糟焚毁,非常残破”。他建议朝廷定都应选择利于北伐之地,可“据都会之要,使号令易通于四方,将兵顺流而可下,漕运不致于艰阻,然后策发大兵”。这样可以收得人心,使沦亡地区百姓“知王师有收复中原之意,则中兴之业可觊也”。如果一味求安,到时“金人他日再来,不惟大江之南,我之根本不可立,而日后之患不可胜言矣”。吕颐浩力陈利弊,言辞恳切,但高宗却只从安全考虑,将都城定在临安府。
吕颐浩的对外政策,往往从现实着手,刚柔相济,讲究变通,却不改恢复之志。他鉴于南宋初期国力疲弱,建议对伪齐采取守势,“此处为叛臣所据……且留以蔽敌。等到内部先定,他时并力图之”。吕颐浩还主张与伪齐通商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南宋收入,还能加强南北联系,用经济手段加强它的回归心理。
吕颐浩的务实和清醒,得到李纲的赞同和支持。他说:“伪齐有不可讨之理……为今之计,莫如自治”。
吕颐浩与秦桧,虽都主张求和,但本质全然不同。高宗起先赞同吕颐浩,但不久在惶恐中只求苟安。绍兴二年,赴金求和的使者王伦回到临安。他带来金人打算议和的消息,高宗非常欣喜,立即派人前往谈判,并告知他们苛刻的条件也可接受。
高宗对议和的极度热心,令吕颐浩担心秦桧将卷土重来,非常不安。他建议在议和之外,也要训练士卒,加强战备,不可一切希望都在议和上。但此时的高宗仿佛抓住了金人伸出的救命稻草,对吕颐浩的进取政策并不热心,反问道:“此与今来欲讲和事相妨否?”
失去了高宗的支持,吕颐浩越想努力改变局势,就越感受到阻力。他常年疾病日渐老迈,感到朝政不可为,自己又力不从心,多次以身体不适请辞宰相。绍兴三年,吕颐浩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予自苦寒起家及宦,赴公尽瘁,不敢辞难,致仕将相。”他告诫家人:“勤廉为仕宦,勤则上位必见喜,廉则吏人自是差服。”
同年,京湖地震,御使弹劾吕颐浩,有十罪。高宗也顺势同意吕颐浩辞去宰相。赋闲的吕颐浩住在浙江台州,建退老堂,自号退老居士。
第二年,金、刘豫联合南犯。韩世忠率军迅速破敌,吕颐浩意识到宋金力量正在改变,再次上书:“京东之民,企望王师日久,乞命诸将分道进兵。”
绍兴五年,吕颐浩被任命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当时荆湖发生旱灾,吕颐浩积极调拨粮食,救济大批灾民,为此受到朝廷的奖谕。
吕颐浩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尽管如此,吕颐浩还是强撑病体赶赴临安。
吕颐浩对国事的关心,让高宗很高兴,“上亲笔褒美,令陈利害”。他即条具,析为十论,有“用兵之策,彼此形势,粮草供应”等。这是吕颐浩最后一次详细阐发自己的抗金思想。他痛心疾首地说:“不用兵则二圣必不得还,中原之地必不可复,伪齐资粮必不可焚。”更为可贵的是,吕颐浩既主张对金用兵,又建议以议和为缓兵之计。他指出目前宋金力量正处于彼消此长之际,“察贼之势如彼,度我之势如此,若不用兵恢复中原,则必有后时之悔”。
高宗并未采纳吕颐浩的建议,但仍对他眷顾有加,“抚谕久之”。
正当吕颐浩陈述恢复中原意见之时,抵抗派大臣张浚因军士哗变罢相。而伪齐刘豫政权被废,扫清了宋金议和障碍。绍兴八年,主持议和的秦桧复相,不久又独相,与高宗一起对金议和。吕颐浩考虑到秦桧上位,议和已板上钉钉,决定相机而退。
绍兴九年,吕颐浩以少傅、镇南军节度使、成国公致仕。高宗的致仕诏书,高度肯定了吕颐浩的政绩:“辅朕初载,遭时多虞。忧勤百为,终始一节……位并年高,功与德称。”
致仕当年,69岁的吕颐浩病逝于台州。宋孝宗即位后,褒奖抵抗派大臣,以吕颐浩“再登鼎司,能断大事,主盟义举,取日虞渊,讫于瀛海无波,复安宗社,艰难之际,厥功茂焉”,配飨高宗庙庭。(大众日报记者 鲍 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