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9|回复: 2

“一人戏班”闹新春:探“非遗”单档布袋戏的传承路

发表于 2018-5-2 10:53: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人戏班”闹新春:探“非遗”单档布袋戏的传承路
2018年02月28日08: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原标题:“一人戏班”闹新春:探“非遗”单档布袋戏的传承路
“一人戏班”闹新春:探“非遗”单档布袋戏的传承路

  “一人戏班”单档布袋戏 叶其念 摄

  一方一米见方的戏台,一个手指操纵的世界,伴随锣鼓乐和唱念吟哦,木偶演绎着人间悲喜……春节期间,在浙江省苍南县,一出出单档布袋戏的精彩表演,将这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艺术原汁原味地呈现于世。



  单档布袋戏由一个艺人在戏屏后演出 叶其念 摄

  一座戏楼,一名艺人,数十个木偶,就是一台单档布袋戏的全部构成。演出时,艺人藏在屏后,手执布袋木偶,双脚踏锣,“变音”以表现不同的情景和人物。追溯其历史,晋代王嘉《拾遗录》中有类似表演形式的记载,而“布袋戏”这个称谓,则最早记载于清嘉庆年间刊本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中。

  据苍南县非遗保护中心姚仁磊介绍,明清时期,单档布袋戏从闽南传入苍南,与当地的曲艺、民间文学、提线木偶、戏剧等融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分为了灵溪派和五凤派两大流派。



  艺人藏在屏后,手执布袋木偶,双脚踏锣 叶其念 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明月是灵溪派的第三代传承人,源于对单档布袋戏的深切热爱,这位现年65岁的老先生,唱起戏来仍气韵浑厚,目光炯然。



  清咸丰年间木偶头像 叶其念 摄

  “我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单档布袋戏的,以前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看,有时一连演出十几天,就像现在的连续剧一样。”自小与单档布袋戏结缘,吴明月对此如数家珍,他说,过去逢年过节,布袋戏艺人穿梭于村头巷尾,广受大众欢迎,场面热闹非凡。



  一九六二年的单档布袋戏的戏台 叶其念 摄

  然而,在娱乐形式多样的当下,布袋戏不可避免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苍南单档布袋戏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从乐器敲打到念白唱腔,再到操作木偶,光是跟师父学戏,就要好几年时间。”现年48岁的魏乃兴是吴明月的弟子,也是目前苍南县最年轻的单档布袋戏艺人。据其所言,除了时间成本,一个出师的单档布袋戏艺人,至少还要花费几万元制作或购置行头。



  一九三七年的单档布袋戏的戏台 叶其念 摄

  “唱念以温州和闽南方言为主,不易传播,只有小品形式可以用普通话进行演出。”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尔白道出了苍南单档布袋戏没落的另一个原因。同样,在吴明月看来,通过完善武打特效、灯光字幕等,打破单档布袋戏的传播屏障,才能使其顺利传承。(完)

(责编:温璐、吴亚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2 17:13:09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9:54:54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