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5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完成的2010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正式公布。排行榜显示,北京行政机关的透明度在31个省份中位居第三位,福建和宁夏分列前两位。其中,福建得分在百分制中也只有16.57分。 据悉,该调查就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份的341个部门的2007年省本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进行了评估。调查显示,在给予正式答复的109个部门中,只有18个部门主动公开部分信息,基本没单位公布“津贴补贴”与“出国费”。
这个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的排行榜,让公众大开眼界。即使是“最透明”(第一名)的福建省也只有可怜的16.57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排行榜实行的可是百分制,连幼儿园的小学生都知道,60分才算是刚及格。因此,这个排行榜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极低,属于集体沦陷式的不及格。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国民间俗语---“上有所好,下相袭焉”,地市级和县乡级的行政透明度也存在着逻辑上的更逊一筹。在此公共语境下,行政不透明当属执政层面的最大尴尬。
行政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政策设计要经过民意充分的酝酿和博弈,从决策到政策要确保全流程的公开公平,是官民互动而非官员拍板;二是本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要全面、准确、及时地周知于众;三是确保舆论和民意管道畅通,政府信息无死角地传递至公共空间,民意有毫无阻碍的表达渠道和空间。
从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的排行榜来看,这三个方面的透明几乎都是晦暗不明或模糊不清的。以公共政策而论,一些大的项目工程,如招商引资,如修路建楼城市改造等等,大抵都是决策者说了算。不说别的,即以各地拆迁导致的民怨即可说明问题,那就是城市建设的“破”与“立”没有充分征求民意和问计于民。再以公众极其关心的公务开支,如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如公务员的“津贴补贴”和“出国费”等等,几乎没有一个单位愿意公开。必须公开而不公开,在公众看来必有猫腻,哪怕这些行政开支合法合理。事实上,行政不透明的结果是,无论决策过程还是财政预算开支,必有程序和实体上的瑕疵。而且,在信息化时代,行政不透明也不合时宜,尤其在公民意识觉醒的社会情境下,行政不透明倒逼公众“揭盖子”,虚拟的网络平台给公众提供了弥补行政不透明的机会。近年来网上纷纷曝光的官员不当消费和出国信息,以及通过“人肉搜索”让公众大吃一惊的行政信息即属此类。
行政机关该公开而不公开,该透明而不透明,是很不理性的行为。一方面,你不主动透明而去捂盘子,公众会不遗余力地曝光和揭盖子。而且,基于公众对行政透明度的焦渴期盼,公众曝光的任何信息都会得到公众热捧,哪怕是虚假的行政信息。显然,行政机关不公开不主动会带使自己陷入更为被动的处境中。另一方面,政务公开是法治要求和制度规范, 法治层面,中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度层面,各级政府近年来也都在实践政务公开,如政府网站的建立。而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指出:“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所以,无论是省级行政机关还是市县级行政机关,透明度低就意味着离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还有相当相当距离。
更讽刺的是,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极低,也起到了很强“坏榜样”作用。固然,基层政府政务越公开、行政越透明,公众体悟的越敏感也更深刻。但是,基层政府不过是行政机关的细胞和触角,省级行政机关才是中枢和血脉,如果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极低,无疑就在上层形成了政务公开的行政梗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省级机关行政不透明,下级机关也会依样学样,痛苦的就是基层民生了。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官本位积弊和民本意识在动态博弈。政务公开的窗口里已经显露出行政透明的阳光,哪怕这屡阳光依然孱弱,但那毕竟是朝日的光芒,中国必将迎来真正的阳光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