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5-5 12:10:14
|
查看全部
三
杜重远是促使张学良与东北军转变的最初推动者,没有他的穿针引线,也许“西安事变”根本不可能发生。
1935年7月,杜重远被判囚于上海漕河泾监狱,后获保外就医,移至霞飞路虹桥疗养院软禁,直到1936年9月获释。其间,周恩来派当年张学良东北大学的高材生、中共地下党员孙达生做杜重远的工作,不时给监禁中的杜重远送来马列主义书籍,传递党的最新决议和方针,对他教育鼓舞很大。
杜重远还将孙达生介绍给曾任张学良秘书的高崇民,让其进一步认清抗日救国的真理。其实,杜重远在“九一八”事变前也曾做过张学良的秘书,是张学良外交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流亡到关内以后,他又是张学良在北平成立的智囊核心组成员之一,是张学良十分敬重的幕僚和挚友。
1935年10月,杜重远借高崇民、王化一等人来狱中看望他的机会,一起讨论东北军前途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东北军应该联共、联西北军,否则别无出路。为了说服张学良,杜重远起草了 《给张学良的建议书》,由高崇民送抵西安。
1936年1月,高祟民和孙达生持杜斌丞好友杜重远的信来到西安,结织了杨虎城和杜斌丞,转达了张学良愿联合西北军抗日的口信。杜斌丞遂代表杨虎城与高祟民、孙达生建立了经常性联系,探讨东北军和西北军共同抗日大计。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杜重远在狱中以书信和面谈的方式,对东北军、西北军团结抗日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12月及1936年4月,杜重远与两次来探访的张学良见面,深入分析形势,共商抗日大计。杜重远还与借称牙疼来虹桥疗养院治疗的杨虎城将军密切交谈过。
1936年9月杜重远刑满出狱,冒着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的危险,于11月底来到西安,再度做张学良、杨虎城的工作,坚定其联共抗日的决心。这一举动引起了中共在上海和西安代表的高度重视,并在11月29日去电告知延安称:“杜重远抵西安,对张学良将大力推动”。
不到两个星期,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在事变中被扣,正在江西景德镇的杜重远也被国民党软禁,直到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对杜重远的软禁才解除。宋子文在与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谈判改组南京政府,吸收一些抗日人士入阁时,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共同推荐了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杜重远为次长。由此可见,杜重远与“西安事变”关系非同一般。尽管他的名字当时从没在公开的有关“西安事变”的报刊上出现过,但他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难以估量。
四
杜重远有意跨进共产党的大门。1938年,杜重远在武汉向周恩来递交了他本人及邹韬奋、萨空了委托的入党申请书。周恩来认可并感谢他们的热忱,但说:现在你们已经有了身份地位,在党外活动可以自由得多,否则活动不方便。
杜重远理解共产党人的良苦用心,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他拒绝了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辞谢了去美国工作的邀请,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和大城市生活。1939年1月,他携带家属前往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交通闭塞的新疆,接任新疆学院院长。
“七七”抗战爆发后,为了进一步发挥自己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杜重远分析当时的形势,看中了新疆。他想帮助他的留日同学、当时担任新疆省督办的盛世才,把新疆建设成抗日基地。这个时期的盛世才高举抗日旗帜,伪装进步,提出“联共”“联苏”的口号,吸引了不少革命青年前去新疆。
杜重远把学校当作培养人才、训练抗日干部的基地,组织学员到群众中去宣传抗日,学校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却遭到盛世才的忌恨。已经投靠蒋介石的盛世才残酷迫害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杜重远首当其冲。从1939年底起杜重远被停职、软禁。
1940年2月25日,周恩来手臂疗伤后从苏联回国,在新疆同盛世才进行了三次会谈,提出杜重远与他同机返回内地。盛世才佯装同意,只说是下一班飞机就放行。周恩来长叹:“杜重远回不来了!”
杜重远经历监禁拷打,严刑逼供,始终坚贞不屈,直至被秘密处死。其家人也遭到残酷迫害,一家人被关在结核传染病院里,从此罹患各种疾病,遭受终身痛苦。
杜重远殉难的消息直到1945年才传入内地。在重庆的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为他举行了纪念会。《新华日报》 发表社论,称誉他为“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和最坚决的民主战士”。
习仲勋这样评价他:“杜重远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追求真理,在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认识共产党,并毅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抗日的需要,他甘愿远赴边陲,从事艰苦的、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最后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杜重远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辉煌的。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们时代的凯歌。他英勇奋斗的顽强精神,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今年是杜重远先生诞生12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的伟大进程中,永远不能忘记“杜重远是党的患难之交”,是我党处于艰苦环境下,同我们并肩战斗的忠诚朋友。(沙海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