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回复: 0

徐霁之先生仙侣【后庭花】赏析

发表于 2018-5-6 01:25: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诗歌/旧体诗
徐霁之先生仙侣【后庭花】赏析
作者: 北郊村人 2018年04月28日12:14 浏览:13
题记:徐霁之,武汉诗词杂志主编,著名诗人。
徐霁之先生仙侣【后庭花】赏析
北郊村人 程宝庆
平明拜木兰,黄昏眺木兰。
扶杖云中走,临窗雾里看。
竟日雨涟涟,轻纱遮面,难逢故里仙。
                            ——徐霁之
曲作中所写的木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是一座道教名山,据传还是巾帼英雄木兰将军的故里。这里也是徐老是故乡。
这是徐老的一篇旧作,应该是写于2014年,时值正月十一,徐老回黄陂木兰山老家过年,通过短信将这篇作品发给我的。
拜读徐老大作后,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层次清晰的情节递进,夜幕般浓郁的故乡情节令村人深为震撼,深为感动!无疑,这是一件十分少见的散曲妙品!
白天眺望木兰山,黄昏眺望木兰山,拄着手杖踏着泥泞去感受木兰山,透过故乡的轩窗去寻找木兰山……可是寒雨濛濛,烟雾缭绕,终究未能一睹木兰的芳容。
一个八十老人,对故乡的眷恋跃然纸上……
徐老这篇大作,基本是用口语白话写成。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比拟夸张;没有华丽辞藻;没有艰深的典故。但是,这些都完全无碍这篇作品的温润精彩!
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看,诗文布局技巧、方法修辞、动词的运用等等至关重要。但是,判断一个诗人是否成熟、老道的标准,却是看其作品能否达到浑然天成,全无斧凿刀刻之痕的境界。
高手的作品,往往看似平常无奇,但当你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其手法之高妙,用心之精深令人拍案叫绝!徐老的大作就是如此。
在这篇作品中,徐老所使用的情节线就是一个“看”字。白天看,黄昏看,晚上看,凭窗看,扶杖看,雨里看,雾里看……一个看字,蕴含了一个八十老人对故乡的多少深情?
此外,从徐老的大作中,遣词用也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达摩神功”。
扶杖——点出了诗人的年龄,透出了诗人不顾年迈勉力而行的精神状态;临窗——令读者仿佛看见了一双渴望穿透浓雾的眼睛。
除了对“看”的妙用,结尾一句“难逢故里仙”——可谓神来之笔!想看却没能看见,这种遗憾感让读者回味无穷。这种空灵的效果,正体现了诗人构思手法的不同凡响!
从戏曲编导到诗刊主编,几十年的笔墨耕耘,徐老积淀了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
大匠无痕,并非否定使用修辞手法,而是要妙用修辞。比如,徐老在其大作中主要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个是对仗,一个是白描。
对仗修辞比较常见,无需赘言。白描修辞的特点是不加雕飾,不用典故,使用簡練的筆墨進行描述。这种修辞手法是许多大家比较偏爱的手法。大家偏爱使用白描手法,就是因为他们追求作品的清纯、朴质,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古人所弘扬的“魏晋风骨”,其实就是文风的朴质、厚重。
反观现在许多诗人,文风令人堪忧!要么天花乱坠,文风浮艳,显摆才华;要么故作高深,用典艰深,用字生僻,甚至不惜生造词语。
这些都是诗词创作思路不够成熟的表现,也是古人早就批判过的六朝绮丽浮艳之风!村人切望众诗友警醒并引以为戒。
为了表达对徐老长辈的仰慕,村人敬和徐老散曲一首。附下:
词填故里山,诗吟故里山。
槛外家山近,童年梦未残。
看云翻,太白为伴,扁舟飞万滩!
2018年4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