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华北油气分公司 韩景业
太行堤是一条防洪大堤,沿着天然文岩渠的水道向东直达黄河边,向西曾经延伸到太行山下。我家就住在太行堤下,距离大堤50米,距离黄河将近30公里,距离太行山我不知道有多远。
相传当年秦始皇嫁女到此,途中遇暴雨下了七天七夜,致使黄河水猛涨,水天相连,一片汪洋,嫁亲队伍只得半路搁浅。秦始皇知道消息后,火速征召筑路大军,不到两天时间,就筑起一条大道,因为它头枕太行,就起名叫太行堤。关于这个传说,我是不信的,听来却觉得十分有趣,太行堤竟然和秦始皇有了关联。
我们村在堤北,太行堤是防水的屏障,不怕大水淹到村庄。村庄被一条小河包围着,文岩渠的河水从太行堤下凿开的水道流过来,一直流到村西头的大潭涡,又不愁没有水用。我们村韩姓人居多,至少八成,村名孙东,和韩姓却没有一点关系。村名来源于另一个传说: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被一条大河拦住去路。眼看着王莽的追兵就要到了,刘秀金口玉言令河水结冰,带领大军渡河保全力量,以后成为了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刘秀之后将河边村庄命名为“速冻村”以便纪念,久而久之,速冻村念转了音,成了现在的孙东村。瞧,小村的名字来由神乎其神。虽然都是传说,但这片土地确实见证了很多中原王朝的历史变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附近。
我对太行堤的记忆,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都是无法忘却的。太行堤外是一片滩地,村里的人家基本都有一块。滩地种一季麦,麦收了还能种花生玉米、大豆高粱。记得儿时几乎每年中秋节前,太行堤外都要经历一次水灾。每逢中秋节前,大人们都紧张,盼着别发大水。一来大水,即将成熟的秋庄稼眼看着就会全泡汤。但水灾是挡不住的,庄稼被水淹了,就有几个心疼庄稼的老汉坐在堤上看着一片汪洋发出声声叹息。家家户户的滩地还是年年都种着,侥幸哪一年没被淹,大家都十分高兴,觉得赚了。
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发大水可不全是坏处,还有难得的童趣。小孩子喜欢偷偷去游泳,但是太深的地方又不敢去,水来了,滩地水浅些,游泳的地方可就多了。那时候,村里的小孩都不怕水,仰泳、潜泳、踩水,水里功夫个个了得,更有胆子大的,敢从大堤上十米高的水闸一跃而下。除了游泳,还有一样。等水退去,费不了多大工夫,美味就来了。小水坑里鲫鱼、嘎鱼、白条儿多,麦秸垛下挤满了泥鳅、黄鳝和虾米,只管往盆里捡。
年少时,有多少次和小伙伴在太行堤上一面追着飞机奔跑着,一面唱着童谣:“飞机飞机带带我,带到北京上大学。”这个童谣让我一直认为,北京是最好的地方,上大学最值得憧憬。堤坡上长满了树,有棠梨树、野核桃树、野构树,棠梨是酸的,核桃是香的,构树果是甜的,这些果实是我儿时最美味的“水果”。
顺着太行堤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大概有一公里。村西头的堤外有一座长桥跨越文岩渠,我家的自留地就在桥南头。小时候,河道沟渠水没断流过,自留地里都是水。我还记得帮家里种稻插秧,光着脚弯着腰一步一退,将稻苗一撮一撮插在水田里。弯腰插不了一会儿我就对着我妈喊着腰疼,我妈就说:“小孩子,哪儿有腰啊!”我不管,就是腰疼。扔下稻苗,在水田里弯着腰抓鱼摸虾,腰就不疼了。
村西头坐落着“老五爷庙”,为了纪念韩家先祖韩擒虎而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一是老五爷庙会。庙会延续五天,极其热闹,唱大戏的戏班子来了,烧香祈福的人来了,算卦先生来了,来的最多的还是卖零食卖衣服的小贩,支起的小摊一直延伸到大堤上。从我记事到如今二十多年,庙会长盛不衰,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愿意来逛一逛,来给老五爷烧香的信徒排队几十米。关于老五爷也有一段传说:老五爷就是韩擒虎,生前是隋朝上柱国将军,功勋卓著。灭陈后,五道将军请韩擒虎出任阎罗王,韩擒虎应允。隋文帝为他举行隆重的告别宴,几天之后,韩擒虎拜别君主家人,成了阴间的阎罗王。
太行堤下还有多少传说,我不得而知,可生活在太行堤下三十年,却有很多记忆留在我脑海,河边随风摇曳的芦苇,头顶飞过的大雁,赶着羊群回家的小路,勾画未来的童年,都让我深深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