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0 07:29:40
|
查看全部
标注“阴”“晴”“风”“雨”“雪”这类气象信息是现代日记的标准格式,这些同样也是古人写日记时所写的内容。如《封禅仪记》中的“日暮时颇雨”,《来南录》中的“风逆,天黑色”,都是当时的气象记录。
至清代,日记创作进入鼎盛阶段,官吏无论大小都有长期写日记的习惯,一度还出现过超过一两百万字的长篇巨帙。袁世凯手订的《袁氏家塾训言》中就有当时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记录:“头二班诸生,各立日记一册,将逐日所习功课,及晚饭后自修所读各书,别有心得之处,详细记载,届星期六呈阅一次,藉占志趣而稽勤惰。”当时记日记时间最长的可能要算郑孝胥了,他一生中经历的国家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上的种种急变,在56年未曾间断的日记中都留下了笔墨。
西方的日记成熟得相对较晚。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逐渐开始流行日记,但最多的是传教士每晚的忏悔录,除此之外,还充当了普通人家中的账本,像红白喜事、出行购物、家庭收支甚至要做的家务都收录其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旅行、航海冒险仍是欧洲人日记本中的主要元素,在继承早期日记的基础上,对日记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评价表现出鲜明的内省和反思。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俗的私人日记得到长足的发展,日记变成了最便利、最安全的自我表达工具。美国历史学家彼得·盖伊将19世纪称为“日记的黄金时代”,他认为日记“成为拥有闲暇的阶级必不可少的陪伴物”。
3. 历史研究的“顶级资料”
21世纪以来,日记受到历史学者的空前重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尝试对各类日记进行解读,甚至有人将其认定为“历史研究的顶级资料”。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在《日记的分类与史料价值》一文中认为,“就文献史料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而言,一般说来是评传不如回忆录,回忆录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艺术史学者万木春就曾根据晚明文人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的记载,通过精心整理,较为成功地还原出李日华乡居期间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空间。
又如对王锺霖研究,在《历代日记丛钞》中,编者曾称其“生卒年不详,事迹缺考”,但通过梳理其日记,其生平亦能大致勾勒。关于他的生年,在咸丰八月廿九日的日记中曾说,是日“为予生日”,而在翌年二月十七日的日记中又自述道“予年廿一岁,丁酉腊,住在乡间完姻”,丁酉为道光十七年(1837年),按古人传统的计岁方法推算则其生年当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即王锺霖生于“嘉庆二十二年八月廿九日”。
学者们还认为,通过挖掘散落民间的普通人日记,也可以进一步逼近历史的底层,窥探“沉默而无边无际的历史内部的背后”。历史学教授王振忠就曾利用绩溪民间文献《应星日记》,尝试重构明清鼎革之际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这一时段乡土社会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的图景,从而透视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
古代中国的城市生活中,居民的用水问题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关于北京城内居民的供水用水问题,多名学者都曾有过论述。在王锺霖的日记中也有北京城内“水屋子”的相关记载,他在咸丰十年五月廿九日记道:“京中内外城官民所用甜水除自己有车自拉外,馀皆水屋按时卖给,凡有水屋皆山东登州人,无论大风雨必须送到各门挨卖,他人不能有此长功夫,亦不敢卖,只成一霸……京中居民不下百万家,皆仰给此水车之水,亦多不肯得罪他,盖水屋各有分界,他处不能越送也。”通过这则记载,不仅有助于了解晚清时期北京城居民的用水方式、供给来源,也能丰富文献记载的类型。
4. 各国将“记忆银行”发扬光大
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如今欧洲很多国家不仅采取多种方式保留各方日记,而且还突破传统限制开创出新的领域,并且利用网络将其传播使用最大化。
位于法国东部的昂比略市,被称作“自传文学之城”,这里有一个收录了4000多本各类日记的独特档案馆,馆藏均是由作者本人或其去世后家人提供的。每本日记都按年龄、性别、内容进行编号排列,像同性恋者、单亲家庭或是问题少年的日记,可被专家用来研究法国性观念发展及儿童心理学。比起受各种因素限制(如时代、地点及受访者)的调查或采访,日记成为历史、社会学家开采不尽的“资源金矿”。
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英国国家档案馆2014年在网上公布了一部分参加一战的士兵日记,便于公众、历史学家和爱好者及世界范围的研究者更充分地利用这些官方记录,发现更多的历史细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每一个作战部队都要求士兵写日记,记录每一天发生的事情。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了约150万份一战士兵日记,记录了从一战爆发日到著名的鏖战战场发生的一切。第一批上网公布的1944篇日记中,描述了三个炮兵团和七个步兵团在1914年一战爆发,英军卷入战争初期的经历细节。日记中,记述了战争开始第一天士兵们的焦虑和恐惧,也记录了战争结束时举行的拔河、橄榄球赛和告别晚餐。网上公布的日记中,还包括陆军上尉帕特森的日记,他在参战六个星期后阵亡,其日记中记述说,他所目击的战争惨烈“难以用笔墨形容”。
而在意大利,1984年便建成了国家日记档案馆,位于托斯卡纳区(省)皮耶维-圣斯特伐诺市。该市在意大利全国性的报纸上刊登启事,征集意大利或其他国家公民用意大利语撰写、反映在意大利生活的纪实作品,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日记、回忆录、传记等作品寄给日记档案馆。经过20多年,从最初的50多本日记,到目前已收集从世界各国寄来的7000余件日记、回忆录和私人信函等,日记档案馆成了名副其实的“记忆银行”。日记档案馆渐成规模,意大利文化部门将其纳入了国家级公共档案馆范畴,并更名为“意大利国家日记档案馆”,该市也因此被称为“日记之城”。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日记档案馆还开通了网站,公布了馆藏档案目录,同时将利用率高和获奖的日记作品优先进行数字化扫描,上传到档案查阅系统中,方便利用者查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