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化视角】
西域异宝的考古探索 ——评《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 作者:缪丹(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 2017年12月,《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非洲和地中海研究系合作的研究成果,付梓过程历时八年。在此过程中,书名从最初的《从西方到东方:丝绸之路上的考古艺术品研究》到《自西徂东:丝绸之路考古艺术品研究》,最后确定为《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几经思考,多番商榷。仅从书名的确定来看,不难得知研究者对此书内容的思考,以及想透露给读者的信息。
《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 葛嶷 齐东方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何谓“异宝”?
“异宝”常与“奇珍”相连,《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奇珍异宝”:“谓罕见的珍贵宝物”,并举清周亮工《书影》为例:“自经变故以来,凡天府奇珍异宝,流散人间,泯泯无闻者,何可胜数。”由此可见,“异宝”即不常见之物,与“平淡无奇”无缘。
“异宝”一词最早见于古籍,则为《吕氏春秋》,内专设“异宝篇”。此后“异宝”常与“方物”“奇珍”相连,意指罕见、珍贵之物。丝绸之路的畅通,打通了中原与域外交流的渠道,物质文化交流频繁发生,“自时厥后,唐人之商贩者,外蕃率待以命使臣之礼,故其国俗、土产、人物、奇怪之事,中土皆得而知。奇珍异宝,流布中外为不少矣”(汪大渊《岛夷志略校释》)。因域外之物多与华夏风情不同,兼具奇异、怪诞之色,所以古人常以“异宝”一词形容之,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宋书》),“其国(夜郎)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异宝,进贡岁时不阙”(《旧唐书》),“拂菻,……王宫有三袭门,皆饰异宝”(《新唐书》)。唐人玄奘、辩机求佛西行,宋人周去非为官岭南,元人周致中游历真腊,不同于华夏的衣食住行让他们大为吃惊,以至于“异宝”一词在他们留下的著作中频繁出现,“(躭摩栗底国)滨海隅,水陆交会,奇珍异宝,多聚此国,故其国人大抵殷富”,“人户富饶,出金、银、颇胝、水精,奇珍异宝”(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校注》),“其国(注辇国)王冠有明珠异宝”(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的剌普剌国)出明珠异宝”,“(三佛齐国)产犀、象、珠玑、异宝、香药之类”,“(波斯国)食饼肉,出异宝等物”(周致中《异域志》)。自然而然地,唐以后,“异宝”一词与“远方”“域外”“番人”“海贾”高度相关,《唐语林校证》中“崔枢埋宝珠”的故事,其源头即为“海贾”临终前赠珠。《续资治通鉴》“请自今远方以奇兽异宝来者,依驿递”一语,更是说明异宝来自远方的观念,在当时人的脑海中已深深扎根。时人深信,前往域外,可得“各色奇货异宝”,水精、琉璃、猫睛、珊瑚、祖母绿、金刚石等多在其列。
波马金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