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1 15:03:13
|
查看全部
“围猎”,往往就是在颜面上做足了文章
自古而今,行贿受贿就是一件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事。其行事者多隐秘,而手段又千奇百状。若非行事者自陈,旁人则往往无从知晓。但无论是“会办事”的贾芸,还是“不会办事”的阿顺,都可以看出,行贿受贿者都注重讲求颜面。在这种颜面搭建的虚幻布幕中,最终双方都会认为,自己不是在搞腐败,不是办见不得人的事,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不妥当处,而是在光明正大地行事,一方坦然送之,一方坦然受之。“围猎”,往往就是在颜面上做足了文章。
陶阿顺们撕毁了这个颜面,恐怕再贪腐的人也不会轻易贪受。但世间陶阿顺们何其少,贾芸们何其多?贾芸们极尽奉承阿谀之能事,极度呵护这个颜面,让对方感觉通体无比舒坦,再不想贪腐的人也会觉得很受用,半遮半掩、半推半就地跌进陷阱中去了,更何况那些原本就有心贪腐的人呢?
然而,让人无语的是,当受贿者如饥似渴时,行贿者就根本用不着“围猎”技巧,因为他们就等着你去“围猎”,甚至主动送上门来。双方连基本的颜面客套都不搞了,一点外衣都不穿,赤裸裸地交易了。
前些年,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就举例说,一个素不相识的老板找一位厅长办事,老板就拿了一张他桌上的纸,写了给你3000万的纸条,厅长一看,把纸当场吞了,最后就给老板办事。
还有苏荣的贪内助于丽芳,经常以“要不要老苏帮忙”,暗示官员送钱送物。而苏荣就成了权钱交易所所长,什么东西都要,事办得成、办不成都收,甚至收了钱也不办事。连一些行贿人都讥笑他,没有一点省委书记的尊严,只是批发“官帽”的商人。
苏荣自己在“忏悔录”中写道:“正常的同志关系,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我就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真是没亲身经历,还真想不出这么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与场景。
在这类毫无遮掩、腐败如斯的贪官面前,估计那些讲求“围猎”技巧的人都会慨叹世风日下,“英雄无用武之地”,行贿已经不拼技巧直接拼金钱实力了。如此腐化堕落之辈,倘若不除,更去其根源,确乎为祸一方,贻害无穷。
为官做人,设置自己的底线很重要
对于贪腐者,特别是那些到了要钱不要脸地步的人而言,对行贿者设置的诱饵自然是如蝇逐臭,并不需要行贿者顾及颜面,搞什么行贿技巧。而最终,等待他们的则是党纪国法的严惩。
这里想说的是,面对贾芸们的“围猎”,面对糖衣炮弹的温柔进攻,那些“在山泉水清”的刚出道者,又该如何防范,不致跌入“出山泉水浊”的轨道?
必须正视,贾芸们的行贿技巧具有极强的欺骗性,他们会制造各种再舒适不过的情境,会让你觉得没有一点儿不妥当,甚至会让你觉得却之不恭、不收都对不起他。面对千奇百状的行贿,恐怕设置自己的底线至关重要。
明代文学家叶盛写过一篇散文《郑牢论戒贪》,道理深刻,发人深省。说的是有个叫山云的将军被派到广西任总兵官。他对郑牢说:“世谓为将者不讲贪,矧(况且)广西素尚货利,我亦可贪否?”山云说的是世情,一则人们对于将军并不以贪腐来评价,而只看他能不能打仗;二则广西这个地方的风气就是如此。因而入乡随俗,贪受笑纳是常理,也没有人觉得不妥。郑牢就以“白袍点墨”为喻,意谓染污后就再也洗不干净了。
山云又问:“人云土夷馈送,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这简直道出了今天许多人的想法,就是人家送东西来了,你却不收,人家就会不高兴,你就没法开展工作,等等。郑牢的回答,则如一顿棒喝:“居官黩贷,则朝廷有重法,乃不畏朝廷,反畏蛮子耶?”讲的是,当官贪财,必受重惩,哪有不怕杀头反而怕这些人不高兴的道理?这一棒喝,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不啻是最好的清醒剂。
世间多少人就是没想通这个理,面对贾芸们,他们总是觉得不收怕他们不高兴,怕他们不支持自己,怕他们以后给自己挖坑处处碰壁。然而,收了就难回头,最终等待自己的是党纪国法之利剑。不收的所谓“严重性”,与收了的严重性,二者孰轻孰重,不难判断。一些人毫不在意,或铤而走险,恐怕还是侥幸心理作祟,真如有落马者所反思的:把反腐当成了隔墙扔砖头,以为被砸中的概率很小。
是以,为官做人,设置自己的底线很重要,“白袍点墨”就是底线,从一开始就一点也不沾染。不管人情世务,还是温柔“围猎”,抑或赤裸诱惑,守住自己底线的刚性就能清浊立判,而不致稀里糊涂就上了贼船下不来了。
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就是设置底线的高人。比如,他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以“不受私谒”为底线。当时他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举荐提拔的,为报答杨震之恩,暮夜特备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这就是底线的力量,不管对方以什么样的方式、用什么样的技巧,一碰自己的底线就立马警醒,决不给对方以什么借口。这看似很无情,甚至很绝情,也很让对方下不来台,但在对方心里,又会赢得多少敬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领导干部慎独,强调“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道理正在于,慎独是最好的底线,自律是对“围猎”最好的防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