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6-6 15:07:59
|
查看全部
开创绿色发展新时代,重心是产业转型。“环境也是生产力,生态也是竞争力”。绿色发展最重要的载体是绿色产业,没有在国内外“立得住”的绿色产业、没有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绿色产品,谈不上绿色发展。只有当绿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绿色产品成为本土风貌的“大名片”,才会有中国的绿色发展。要紧紧抓住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绿色产业,培育一批支撑经济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开创绿色发展新时代中走出一条集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共赢的特色道路,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颜色,生态成为最响亮的声音。要做到这点:首先,努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努力摆脱“资源诅咒”,走出发展就是拼资源、拼能耗的传统模式,推动产业由资源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众所周知,传统产业大多数是粗放型发展的产业,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质量差、发展不可持续,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严格市场准入门槛,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坚决“关停转”。二是要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产业生态化、经济循环化为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全面实施循环经济,促进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特色优势生态农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运用生态理念提升农业、运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构建绿色生态农业新体系。二是着力发展新型工业。没有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会有中国的绿色发展。要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不遗余力地扶持其做大做强做优。特别是,运用互联网+制造协同发展,切实制定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全面打造人、机、物互联的多层次立体化网络体系,逐渐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新生态圈和产业带,推进我国智能制造跳跃式发展。三是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商贸物流产业,不断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后,大力培育绿色产业综合区。要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抓好大中小微企业的绿色发展,抓好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绿色升级,最终让一个个绿色环节拼接成绿色产业链,一条条绿色产业链融合成一个绿色产业综合区。通过绿色产业综合区的带动辐射周边区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进而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生态产业带,打造东中西联动的绿色都市圈。
开创绿色发展新时代,基础是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绿色发展的根基,是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要义。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福建、江西和贵州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积极推进生态小镇、文明城市、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力争更多省、市、县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先试范围。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它不仅需要企业积极作为,更需要政府“真金白银”的扶持。应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完善税收支持,针对不同地区绿色发展的特点,完善鼓励绿色创新、引导生态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应设立绿色发展的产业基金、创业基金、投资基金以及风险补偿基金等,重点支持重要领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同时采用子母基金方式,放大基金规模,形成“滚雪球”效应。在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下,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三大行动”。要推进净空行动,健全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灰霾天气应急机制;要推进净水行动,加大污水处理建设、加强水质监测管理;要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加大重金属污染排放监管力度。二是实施“系列工程”。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实施长江经济带同抓共保工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业重点污染源整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园区循环化改造、万家企业节能、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等工程建设。三是构建“重要机制”,即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安全可靠的环境保护机制、集约循环的资源能源利用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始终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努力形成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
开创绿色发展新时代,关键是体制改革。改革是绿色发展的原动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改革一切能够改革的制度、创新一切可以创新的领域,最大限度地释放生态红利。要深入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化解各种难题,冲破各种阻力,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首先,要完善生态考核体系。绿色GDP是考量绿色发展的关键指标,要建立既要GDP增长,又要COD削减的绿色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的总目标深入展开,既要反映绿色保护的力度,也要反映绿色发展的程度,更要反映绿色发展的方向。一是要引导各级政府树立绿色政绩观,推动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二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绩考核的“绿色标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分级分区分类的考核体系。三是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社会评价监督体系,推进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问责机制。其次,要强化生态治理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一是构建生态环境信息采集和统计体系,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统计指标,加强对生态破坏程度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跟踪分析,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二是尽快制定或修订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保护力度大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类型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破坏程度进行分区、分时、分类、分层地补偿修复,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负责”生态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全局统筹,建立生态环境共享共建机制,整合各相关利益者对矿山、流域等进行共同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探索各地生态补偿经验交流和案例推广,建立跨区域生态修复补偿机制。
开创绿色发展新时代,目的是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要使全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就必须加快绿色中国建设。只有绿色城镇,才有秀美生活,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满意度。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老百姓吃穿住行低碳、节约、环保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应是尊重自然、合乎生态的,而不是顾此失彼、盲目冒进的。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将绿色和谐、生态宜居理念贯穿到大中小城市的建设中去,积极探索绿色城镇化体系格局。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各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产业基础来构建有效合理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科学灵活地设置开发强度和利用速度。三是要以人文本、注重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以土地集约、低碳交通、垃圾回收、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四是要以田园城市为标准,引导城市绿色发展,坚持保护、建设并重,切实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容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此,要实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要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和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要加快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和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也要积极建设一大批绿色、低碳城镇,倡导“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绿色”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优势,“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强化平台支撑、优化体系建设、深化体制创新,坚定不移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努力。
(本文系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招标课题《江西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设计研究》(201614)的阶段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