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3|回复: 0

[转帖专区] 物化的“荣誉”滋养不出真正的创新

发表于 2018-6-12 10:52: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钟科平


  近年来,各种人才项目在培养人才、繁荣学科、促进原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利益固化和管理中的“惰政”思维的蔓延,它们也被一些部门、地方和单位异化为“头衔”和“荣誉”,甚至同各种待遇直接挂钩。6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中提及的这个问题,直接戳中我国人才评价制度的痛点。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谈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痼疾问题时,专门强调了“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三多”现象,其中的“帽子多”现象可以说和人才项目异化的问题如出一辙。

  近年来,很多部门和地方热衷于给人才戴上各种“帽子”,并将其同科研经费以及职称晋升、评奖和待遇等挂钩。与此同时,拿到“帽子”的人往往会名利双收,科研之路仿佛一下子变得畅通无阻。不可否认,能拿到各种“帽子”的人很多是表现突出的科研人才,但以“帽子”作为一种表征创新持久力的做法,本身既不科学,也严重污化了创新环境和学术氛围。

  名目繁多的“帽子”满天飞,一方面导致科研人员疲于争取各种“帽子”,无法潜心科研;另一方面,在鼓励一些人才“拔尖”“独领风骚”的同时,也压制了更多青年人才的发展。毕竟能拿到“帽子”的是少数,而且“帽子”上被附加了太多的利益甚至权力。从本质上说,“帽子多”问题的背后是人才评价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具体到破解“帽子多”问题,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标准分类评价,而不是一味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等数字指标;另一方面要减少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各项人才工程,取消同各种“帽子”相关的附加利益,戒除学术界由此而生的浮躁之风,让科研人员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搞研究上。只有这样,才能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