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5|回复: 2

[转贴] 古诗词里的端午

发表于 2018-6-22 16:34: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端午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重大节日,自古以来,有许多吟咏端午的诗词,其中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了解历史上的端午提供了翔实的记录。

    端午和其他充满欢乐祥和的节庆气氛有所不同的是,因为爱国诗人屈原的屈死而流淌着一股悲愤的情绪。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他宁可葬身鱼腹,也不愿自己纯洁无瑕的人格受到玷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爱乡乐章,在华夏文明史上树起的一座不朽丰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的诗句,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景仰,更表达了对屈原屈死的愤慨。北宋诗人梅尧臣《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都在悼念屈原、赞美《离骚》的同时,对造成屈原含冤而死的黑暗政治予以猛烈的抨击。

    屈原不仅属于诗人,更属于广大的普罗大众。普罗大众不能像诗人那样用诗词来缅怀屈原,却用龙舟竞渡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屈原的怀念。据史书记载,划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划龙舟不仅是一种群众性的体育娱乐活动,更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古老而隆重的方式。唐人卢肇《竞渡》诗就是描写此种情景:“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宋代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不管是唐代还是宋代,屈原所处的时代都已远去了,但屈原的形象永存,精神不死。诗词中描绘的划龙舟热烈而紧张的场面,实际上反映了屈原的正直形象和不屈灵魂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经久不衰、日益深入。

    普罗大众纪念屈原,除了龙舟竞渡以外,更为普遍的是家家户户通过包粽子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传说屈原自沉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渔夫们驾舟奋力营救,有的拿出粽子丢到江里,冀望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粽子就这样流传了两千多年,里面装满了屈原的忠贞和爱国情怀,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宋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说明就是在山村的端午,粽子也是不可少的。“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宋代词人杨无咎《齐天乐》虽然写的是如诗如画的端午风情,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时人怀念屈原、感时怀古的风气之盛。

    在古诗词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饮雄黄酒、插艾叶、沐兰浴和斗草等节日活动的场景,但缅怀和纪念屈原始终是端午的主旋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31 07:08:19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31 15:41:40 | 查看全部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来访!回帖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