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3 21:40:16
|
查看全部
【故园新事】
张履谦的时代尚是妻妾成群的风气,但张履谦规定家中人不得纳妾进宅。张履谦夫人去世后,他并未续弦。直到花甲之年在上海认识了一位“红倌人”,张家人昵称为“红粉知己”,说此女能歌善舞,聪明漂亮。
但此女心志很高,当张履谦有意娶她进园时,她提出了具体名分的要求,并且要求不住在老屋。张履谦特地为她在宅西另造了幢西式洋房,因此她又被佣人们称为“洋房里太太”。
张家孙辈们常看到祖父站在洋房阳台上望着这位红粉知己在花园里自由徜徉,还曾为这位红裙少妇踏雪赏梅而画兴大作(《补园旧事》)。
只是在张履谦去世后,这位红粉知己在守节几年后,就两手空空去了杭州出家为尼。但张家一直为她留着一口寿材,只是她再也没有回来过。
张紫东长成后继承家学,尤其是昆曲一门,有俞粟庐、沈月泉、吴义生等名家执教,又是秀才出身,聪颖可教。在民国肇始辞官归来后,他在补园里一门心思唱起了昆曲,被誉为“吴中老生第一人”。
到了民国初期,昆曲全面陷入绝境时,张紫东更是与几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名士出来维持,共同集资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影响一时,培养了三十名承前启后的传字辈昆曲演员。
张紫东虽以“老生”著称,但长相则为翩翩美少年。当年他到甪直娶沈氏“回门”时,说众人空巷,不是来看新娘,而是看这位“最漂亮的新官人”。不幸的是,沈氏生育后不久即亡故,遗留下一女闻喜。聪明伶俐,可爱之极。园子里经常能看到这个美丽小娘鱼的身影,但她到十二岁时,玩耍时不慎失足掉进了天井边上水缸,受寒受惊而病故。为此,园子里的大水缸都被加了木板,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小娘鱼去世后,家里还请人为她绘画“喜神”,穿着旗袍,站在花盆的高茶几边上,微笑着,可爱传神。
张紫东后又娶了南浔邢氏,但邢氏不到五十即去世,张紫东取号心秋,怀念夫人玲秋,并制瓷板合影,留作纪念,画像里两人依偎在补园“延年益寿”桥栏,释然,温馨。从此张紫东便再未娶。
张紫东身上有着祖父的影子,慎独、笃实、爱好文艺。就连吃饭这样的小事也有具体要求:“晚辈必须早晚按时向长辈请安,吃饭有固定的座位,不可先动筷,喝汤不能有声,不许剩饭下来;要求坐有坐相,立要有立相,走路还得有走相。……吃年夜饭人人有份,连老鼠亦有‘年夜饭’,放在它们出没处(这样老鼠不去吃其他年货了)(《补园旧事》)。”
一丝不苟,是张家为人处事的特点。犹如昆曲的唱腔念白,标准无误。
张紫东早晨喜欢吃面包,他要求每一片面包都要切得厚薄均匀,那时苏州新潮的广州食品公司的面包还没有切片卖,孙女岫云就成了祖父专职切面包的。
读了张紫东的四季食谱真是令人口舌生津:春天是石家饭店的鲃肺汤;夏天是鲜荷叶包的粉蒸肉、臭菜卤浸的苋菜梗子;秋天是阳澄湖大闸蟹;冬天是胡葱野鸭、野鸡爪丁(《补园旧事》)。
点心也是四季分明:春天是玉兰花糯米饼、玫瑰花酱白米粽;夏天是新鲜芡实、莲子,黄天源的肉丝馅团;秋天是火腿月饼和灰汤饼;冬天是自家制萝卜丝团(白色)、南瓜团(黄色)、枣饼(棕色)。夏季的饮料则是金银花、蔷薇花、玫瑰花、荷花等自制的各式花露,清香去火。家里的闺秀已经走进了新式的学堂,还学会了制作西式点心,回到园子里就开始了制作冰激凌的试验,更是让张紫东有了温馨的尝鲜机会。平时的下午茶,张紫东不只是苏州的碧螺春,还有印度红茶、英国麦片,就连罗宋汤、葡国鸡等外来菜式他也是津津有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