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惠嘉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日用陶瓷进出口业务。该公司业务员反映,以前两个月的交付期,现在大多需要半年以上。“接下来怎么办,我们也在思考。目前,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走高端化路线,市场收缩至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另外去东南亚设厂或者寻找境外代加工企业也是我们正在考虑的方向” 。
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设计总监梁建秀说:“我们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提高议价能力。产品特点和功能凸显,使得采购商对价格上涨就不那么敏感。”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外,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也是应对“涨价潮”的一项策略。链条末端的产品生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等把成本管理前移到供方,并通过管理体系活动降低企业人、财、物等其他成本,以此来补偿原材料涨价成本,整合要素重新优化配置,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北京正略钧策分析认为,企业应该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采购管理转向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供应管理,建立有效的企业供应体系。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自身情况确定自身采购战略,并围绕战略的关键控制要素,设计标准透明高效的采购流程,从而有效应对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
市场认为,此轮原材料“涨价潮”中,帮助实体企业“减负”也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部分受访企业也认为,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是当前应对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有效措施之一。有分析师测算显示,以两家铜加工上市企业为例,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电解铜,一年需要共同采购约20万吨。假设不含税铜价50000元一吨,按照17%的税率采购一吨铜要垫付增值税8500元。税率降为16%后,垫付增值税为8000元,一吨铜少垫付了500元,折合一年占用资金量就减少1亿元,降低的财务费用可能达到数百万元甚至近千万元。此外,相关利润还可以传导到下游的制造业企业。
企业还认为,长远来看我国仍要增强大宗商品供应能力,掌握全球定价的主动权。(记者 王攀 孟盈如 孙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