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7 11:56:20
|
查看全部
三、见利思义的思想
我国古代德治思想有一个坚实的伦理基石,那就是义利统一观。在中国古代,义利之辨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有的思想家主张重义轻利,以义为先,以义导利;有的思想家主张义利双行,基本思想倾向是义利统一。义利之辨源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人们普遍探讨的问题,在后来一直成为历代思想家关注的问题。
孔子较早论及义利关系问题,他讲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孔子重视民的衣食等物质利益,但他认为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一味地追求利,把重义或重利作为区别君子、小人的分野。他主张见利思义,以义的原则来取利,反对“不义而富且贵”。孔子的义利观主张见利而不忘义,先义后利,反对一味地追求利而不顾义。
孟子讲道:“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告子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先义后利,把义放在首位,在生之利与死之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把死之义看得比生之利更为重要,在义利关系上,主张先义后利,义以导利,义重于利。
朱熹指出:“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在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君子只理会义。”(《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七)“窃闻之古贤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朱文公文集》卷第七十五)朱熹的义利观主张先行仁义,不急于追求功利。
我国古代的义利之辨都是与治国相联系的,其基本思想倾向是义利统一。我国古代思想家大多都承认人的欲望、物质利益的合理地位,同时主张应以道义引导民众的利欲之心。义利统一作为确立道义与利益关系的原则,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以道义为重,使治国有一个可以遵循的伦理准则。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治国的根本问题。
我国古代所倡导的道义,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民族大义、国家大义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但其中蕴含着可以创造性转化的优秀思想基因。中华文化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四、以和为贵的思想
我国古代德治思想以和谐作为其理想追求,强调以和为贵。具体而言,就是把追求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作为治理至境。德治追求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三大和谐”的重要体现。
人际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述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中国传统文化讲修身,主张人通过修身,实现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人自身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了人际和谐,就可以超越人际关系中狭隘的利益交换关系和急功近利倾向,人与人之间以诚相见,处在和谐有序的关系之中。
群体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述为:“同群”(《论语·微子》),“人能群”(《荀子·王制》),“群居合一”(《荀子·荣辱》)。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通过德治实现群体和谐,群体和谐的含义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国家、社会对民负责,以民为本,把爱民、重民、富民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另一方面是指人生活在群体中,要树立群体意识,人对群体应有责任感、义务观念和奉献精神。
天人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述为:“以和天人”(《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婓松之注引《献帝传》),“统和天人”(柳宗元:《为王京兆皇帝即位礼毕贺表》)。中国传统文化讲平天下,主张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天人和谐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人源于自然,人的理想目标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道源于天道,天人和谐必须以人类自身和谐为基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高尚的道德理想追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我国古代讲“和谐”是从古代社会的天下大一统观念出发的,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其历史局限性之所在。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讲和谐须充分体现时代特点、时代要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德治思想所包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对照,必须进行辩证分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研究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就是要弘扬我国优良德治传统,为当前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借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