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9 21:34:13
|
查看全部
少而精原则
少而精原则是指量化指标的数量,即在设定考核指标时,不要设置太多的指标,而要选择一些能够说明问题的关键指标,从而达到减少指标数量的目的。举个例子,能用5个指标来考核员工,就不要用10个、20个去考核,否则,会陷入指标过多,关键指标占比过小的困境之中。
比如,某公司对销售的考核量化标准有销售额、回款额、新客户开发数量、老客户维护数量,每周客户拜访数量、每月客户回访数量、电话呼出量、客户投诉量等20多个指标,导致销售员在众多标准的重压之下,每日心惊胆战,如履薄冰,不敢在销售渠道上有所创新。
沟通原则
每个人对考核的理解都不一样。例如,工作能力差的人可能会认为按照人头考核,计算薪酬比较合理;工作时间长的员工则认为按照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考核绩效,计算薪酬十分合理;工作能力强的人则更愿意按照工作量来考核。因此,要想制定出合理的量化考核办法,必须做好沟通,让员工参与到考核办法制定中来。
金坎普·吉列(美国吉列公司创始人)1861年辍学后,在一家瓶盖公司做推销员。当时这家公司没有合理的考核机制,老板只是根据员工上班的时间发放薪水。这样一来,员工签完到,拿着产品就出门了。由于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制定考核标准,月底都给员工固定的薪水,所以很多员工偷懒不去推销,甚至有人出了公司便钻进酒馆里喝酒。这种现象被吉列看到了,于是便向老板提出一个建议:根据员工每天卖出去的产品数量发放薪水,数量多则薪水高,数量少则薪水低。吉列的这个考核建议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一段时间后,该公司的效益突飞猛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员工参与的重要性。
实践中,在考核办法制定前,应该向员工说明制定这一量化考核制度的意图,并征求意见;制定中,要把握人性化因素,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对待反馈意见,将各种意见进行系统整理,从中抽取有价值的成分反复修改完善;生效后,也要为员工保留发表意见的权利,把制度运行过程中员工的意见积累起来,以利于完善下一个周期的制度。
层次性原则
在对考核指标的量化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原则。比如公司内部职能人员在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在实施量化考核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
比如财务人员的工作任务一般是成本核算、记账报账、现金支票管理等;行政人员的工作任务则是沟通协调,落实公司规章制度,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促和检查,内外联系等。二者的工作任务完全不一样,其量化的指标也不同。
定性定量结合原则
在企业考核中,存在一些无法量化的考核标准,如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忠诚度、协作能力等,这时候,就要把定量和定性考核结合起来,使考核结果评价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另外,不能为了完成量化考核指标而降低工作质量,否则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中写到:为衡量业绩,公司将各种工作要素量化;为统计业绩,公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索尼的量化考核结果发人深思。量化考核犹如双刃剑,用得好,企业、员工双方得利;用不好,伤人伤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