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0 17:08:43
|
查看全部
第二,印度在军事能力建设与提升的同时,意识到发展与大国和区域强国的安全合作及协同行动带来的收益,因而注重战略关系的拓展以坚定其安全提供者的信心和职能。印度面临的多种威胁尤其是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要以合作安全取代竞争安全,共同应对其对周边地区及海域带来的挑战。同时,随着印度军事能力提升及战略关系的扩展带来的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的意图愈益明显,印度需要在扩展了的战略利益区域与更多的行为体之间进行行动协调,以参与的方式维持对事态及区域的影响力。近年来,印度对亚太地区各种机制的参与和作用持续增强,与亚太国家安全合作的频率及深度逐渐加大,尤其是体现在印度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合作上,如多国联合军演、13印关系演化为美13印安全对话与合作、美印澳战略安全合作、印度与印尼和越南等国的海上安全合作等。
第三,在塑造净安全提供者角色的多种因素中,除印度自身实力与意图的驱动,美国及亚太国家的推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力的助推与印度自身需求的结合,使得印度走出印度洋,在更大的区域范围承担安全责任变得顺理成章,也迎合了印度强化净安全提供者这一角色的战略设计。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和实施中,印度被赋予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高层反复强调印度对于亚太和平与安全的作用、美印战略关系对于建构“印太”地区未来的意义以及重塑地区均衡的影响,①而成为净安全提供者的说法最早也见于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的讲话。美国为重塑亚太地区秩序,稳固和维持在此地区经济及安全领域的主导权,极力鼓励、支持印度成为地区经济支柱和安全提供者,这与印度“东向政策”及“东向行动政策”乃至扩展利益区域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同时,亚太地区因中国国力持续提升引发担忧和猜忌,在中国和东盟部分国家领海权益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很多国家采取了两面下注的做法,从而进一步造成亚太地区经济与安全格局二元分离的态势。②而随着印度越来越多地介入和参与亚太地区的多边机制和事务,力量和影响持续增强的印度被作为极为重要的均衡力量,要求印度承担更多安全责任的呼声也日益增强。长期以来,东南亚国家以积极的尺度看待印度在该地区的存在,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崛起的情势下,印度被作为区域内的另一个替代大国。①印度与新加坡、越南、泰国、印尼在军事人员训练、装备提供、科学研究、防务技术方面的合作逐渐进入一个较高等级,印度作为天然的安全提供者的角色获得认可。
(三)净安全提供者与海军行动导向
印度作为净安全提供者的角色、功能,在海军行动导向上有鲜明的体现,在以下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
首先,力图塑造亚太地区安全态势,在区域安全事务上发挥积极作用。因在南海地区的主权及海洋权益争端,东南亚国家希望更多发展与域外大国的关系,以平衡中国的影响,缓解争端中面临的压力。而印度“东向政策”及“东向行动政策”的次第实施,凸显了印度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及政治、安全事务的兴趣和作为。在东盟各国看来,印度日益增强的国力和防务范围的扩展可以增进地区均衡,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在此认知下,印度在安全方面的作用得以提升,如新加坡与印度联合进行防务技术和产品研发,在印度军事基地训练防务人员。印度与越南的防务、安全关系逐渐发展到经常性的联合演习、训练、情报共享、信息交换、丛林战、海上搜索,印度还决定与越南共享先进的高科技武器和设备。②印度与泰国进行定期的协同海事巡逻,包括反海盗合作,海上交通线安全和在印度洋上保障航行安全,泰国对与印度进行防务产业合作也有着很强的利益需求。在与缅甸的合作上,印度比较关注的是海洋安全、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石油基础设施、印缅边境地区的非法移民等问题。印度对帮助缅甸建造近海巡逻艇以及升级缅甸军队的培训计划有浓厚兴趣,也原则上同意缅甸提出的对近海巡逻艇的援助。③同时,印度船只和舰队每隔一定时间部署在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过与东盟国家的联合军事演习以寻求对地区稳定、和平和安全达成一致的理解。印度在维萨卡帕特南(Visakhapatnam)的南部为其东部舰队建设了一些基地,巴兹即为其中的一个海军航空兵基地。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岛的军事部署使其在迅速到达孟加拉湾及马六甲海峡方面具备物质及心理的优势。为扩大海上监视范围,印度在大尼科巴岛开辟了一个前沿军事基地。①
其次,在印度洋地区集中部署海军力量,掌控区域安全态势。印度洋作为海军战略的首要利益区域,保持在该区域的力量存在及投送能力,维护贸易及通道安全,提升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以维护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对印度来说尤为重要。为此,印度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护航、军队部署以维护海上通道安全;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以保护本国和其他国家平民的利益;自然灾害后的人道救援;军事行动支持外交努力的维和行动;象征性地部署军事力量到一个地区展示其政治利益、决心和采取更有力的军事行动的意愿;强制和威慑手段的使用以引导和劝说别国放弃既定政策目标;使用军事力量惩罚并迫使一国放弃政策目标;武装干涉和征服。②在军事投入增加、军事力量增强的基础上,印度海军在印度洋沿岸国家及战略岛国的军事存在及影响力渐趋增强。印度和法国、英国、俄罗斯、南非、巴西等跨地区大国在盂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和好望角等水域进行了多场联合海军演习,取得了显著成绩,印度海军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印度提出和主办印度洋海军论坛也清晰展示了印度海军的战略意图和抱负。③印度海军司令梅塔(SureeshMehta)认为通过主办印度洋海军论坛,“许多沿岸国家海军寻求印度的帮助以提升地区海洋安全,有效展示了印度区域领导的角色。”④一系列行动及海军力量的展示带来了要求其承担更多责任、提供安全产品的期待,西印度洋一些国家为应对索马里这种失败国家的威胁,已将印度海军视为该地区重要的安全提供者。印度利用其对非洲国家的传统影响,加深与印度洋上的战略岛国如塞舌尔、毛里求斯的经济与安全联系,包括向塞舌尔赠送快速攻击艇,提供直升机,改善其海上力量,为安全人员提供培训等。例如对毛里求斯,印度很早就援助建立了海岸警卫队,最近又通过谅解备忘录,提供海岸监视雷达网络。⑧两国还一致同意加强合作,通过信息交换、能力建设以及有效的反海盗法律体系的发展等计划改善印度洋地区安全。同时,印度致力于提供武器系统及备件给其海上直接邻国如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缅甸等,帮助这些国家进行能力建设及提升,提供装备包括巡逻船、短/中程海上巡逻机、海岸监视雷达、岸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在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印度进行海事培训,由专门的印度飞机和船只进行水文调查,对非法移民、贩卖人口、非法捕鱼及海盗行径进行监控。
四、印度作为净安全提供者的困境与制约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印度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基础和强烈意愿,美国及东盟国家的助推也造就了较为有利的战略机遇与环境,但印度的发展及力量增强仍处在持续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已有的实践暴露出的问题会对印度成为净安全提供者的意图形成制约。
(一)战略安全导向和财政预算的限制
尽管印度逐渐确立了面向海洋的发展目标,海军在军事预算的比重相对增加,但印度的战略安全导向仍然是以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陆上威胁为重点的,军事预算支出、物资储备、计划及准备皆以应对并打赢陆地战争为核心。印度的大型军事采购计划如中型多用途战机、M777超轻型榴弹炮,都是以陆军军事能力现代化为主以保持在北部边境地区的有效威慑。②而据印度媒体的消息,为进一步应对中国在周边的行动,除在中印边境部署山地军团和布拉莫斯导弹外,印度计划重建边境特种侦察部队,在中印争议地区的东段、中段集结力量以形成大纵深防御体系,在西段也完善已有的军事部署,形成局部军事优势。③虽然印度的安全利益区域在不断扩张,而支撑其利益拓展的主要基础——空军和海军的预算支出却在不断下滑。在过去三个预算年度内,印度海军的预算份额从16%下降到15%,空军的从23%下滑为21.5%。与之相比,陆军预算却增长至53%。④印度总体国防预算的增长还要以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近几年的军事采购额说明,承担“净安全提供者”角色必需的军事投送能力的提升和军事采购额的攀升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无疑会加重印度财政负担,挤占本应用于公共建设的资金。同时,印度成为净安全提供者的目标还会受到持久的政治利益的制约和平衡,如维持领土主权神圣性的需要、争取“入常”的利益诉求以及国内政治稳定性的持久影响等。
(二)海军军事能力的局限性
印度主要的海军基地有:卡达姆巴(Kadamba)军事基地,可停驻27艘大型战舰,便于印度海军在西南印度洋及阿拉伯海的部署和快速行动;维萨卡帕特南港(Vishakha patnam)海军基地,为东部海军司令部所在地,拥有50艘战舰并计划逐渐增加。在东部海军辖区,逐渐开辟了帕拉迪布(Paradip)和杜蒂戈林(Tuticom)基地,德加(Dega)和拉贾利(Rajali)海军航空站,便于印度海军对孟加拉湾的监控和行动;在拉克沙群岛(Lakshadweep),印度于2012年4月启动了全面海军基地的建造,完工后将具有新型战机、战舰及直升机的行动能力;①冈加哈帕纳姆(Gangavaram)基地,为印度在东海岸开辟的又一海军基地,用于增强印度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海军实力,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同时缓解维萨卡帕特南港的运输压力;安达曼海军基地,所在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是印度陆海空三军联合司令部所在地,主要监视和面向针对印度的军事威胁和恐怖主义行动,由于具备优越的地缘优势,可对东南亚地区情况做出快速反应。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