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读书者说】
时间,让事业不朽 ——读《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有感 作者:金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孙伟帅(中国军网记者) 100多年前,一位科学家曾说:“很难说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过去的梦想既是今天的希望,又是明天的现实。”将这句话放在今天,或许可以很好地诠释中国航天事业。“从东方红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北斗问天,从两弹一星的元勋到新一代航天员”,中国航天至今已走过60个年头。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真实再现了中国航天走过的60年峥嵘岁月,“中国航天可敬的大发展、大跨越、大辉煌”,都在书中一一呈现。翻阅本书,不仅仅是在翻阅中国航天的发展史,也是在翻阅我们国家辉煌灿烂的记忆,翻阅令人热血沸腾的民族相册。我们既看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全景图”,也看到了一张张为中国航天鞠躬尽瘁的鲜活面孔。
仔细品读,让人深刻感受到:时间,让事业不朽。
1999年11月16日,神舟一号从装配厂房垂直转运至发射塔。秦宪安摄 中国高度:民族精神铸就时代图腾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追赶的历程。
1957年10月4日,夜凉如水。苏联在哈萨克荒原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消息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最早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的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要搞卫星谈何容易?可正如周恩来总理曾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也是有智慧的民族,没有什么力量能压服我们,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住我们。”于是,在中国航天的天幕上,闪烁起一颗又一颗亮眼的“明星”,中国的飞天路上,出现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在美国人眼中,钱学森是“最优秀的火箭专家”,美国时任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曾说:“无论在哪里,一个钱学森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于是,钱学森在被美国软禁了整整5年后,才踏上坎坷而漫长的回国路。
钱学森的同门师兄弟、著名力学专家郭永怀,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带着家人回到祖国。他牺牲于一次飞机失事。当人们找到他被烧焦的遗体时,无不潸然泪下——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怀中还紧紧抱着装有绝密资料的文件袋。
1958年的春天,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荣获“斯大林奖章”。一个月后,他踏上了归国的列车,他的名字也被圈定到了国防部五院的名单中。在他半个多世纪的航天职业生涯中,参加了33颗卫星的研制,亲历了从地球卫星到月球卫星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没有办公室,就在旅社租几个房间;没有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器;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就这样,他们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带着中国航天起步了。
本书作者不仅以合理想象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更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使得我们在品读一段珍贵历史的同时,又像是在读一篇篇短小精炼的人物传记。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一片稻田里,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燃料推进的探空火箭腾空而起。当时,没有加压设备,科研人员是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的。最终,火箭飞行的高度只有8千米。但从这个8千米开始,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步履更加坚韧而自信。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从新闻中看到关于中国航天的成功。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容易想起那些拼搏攻关、忍辱负重的老一代航天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化作助推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助燃剂,用自己的热血,化作照亮中国飞天之路的闪亮坐标。
钱学森在科研单位视察时,了解光学设备的使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