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30 18:17:03
|
查看全部
南下新马时,刘以鬯已是颇有名气的作家。除了参与当地的文学活动鼓励年轻作家外,他也经常以“刘以鬯”“令狐冷”“葛里哥”(该笔名受启发于他喜欢的美国好莱坞演员Gregory Peck)等笔名在南洋报纸的副刊发表作品:不论是《南方晚报》,《益世报》的《语林》与《别墅》,还是《新力报·新草》《锋报·芒刺》《铁报·副叶》,都有他活跃的身影。刘以鬯旅居新马期间正式出版的小说有三部:《第二春》《龙女》《雪晴》(后两部曾连载于新加坡的《南方晚报》),但它们皆非以南洋为背景。他另外两部关于南洋的中篇小说《星嘉坡故事》《蕉风椰雨》(原名《椰树下之欲》)则应该是在回港后完成的作品——首先刊登于有美国驻港总领馆新闻处(简称“美新处”)背景的香港虹霓出版社发行的小说杂志《小说报》,后来才由香港鼎足出版社出了单行本(王梅香:《隐蔽权力:美元文艺体制下的台港文学(1950-1962)》,第五章“译书计划下的‘共同创作’(collaboration)”,台湾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286页)。
刘以鬯1957年返回港后仍继续为新加坡的副刊供稿。1958年至1959年期间,他应《南洋商报》总编辑李微尘之邀,写了一系列南洋色彩丰富的短篇小说,发表于该报副刊《商余》。这些小说经由刘以鬯太太罗佩云女士的整理后,收录于2010年香港获益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热带风雨》。

《椰树下之欲》

刘以鬯的小说
“马来亚华文文学”本土化运动
马来西亚作家马汉回忆起刘以鬯五十年代刊登在《南洋商报》的短篇小说时表示:刘以鬯之所以能够成功吸引读者,主要是因为他晓得如何准确使用当地的语言与读者熟悉的主题,反映马来亚人民的生活,这构成了其小说的“南洋色彩”(马汉:《刘以鬯印象记》,《文学因缘》,雪兰莪乌鲁冷岳兴安会馆,1995年),第8页)。虽然这些作品主要刊登在面向南洋大众读者的副刊,或许会被视为具有商业考量的“娱人”作品,但我们也应该从战后新马华文文学本土化的脉络,考虑其中“南洋色彩”的经营。
二战结束以后,新马的华族社群逐渐把居住地视为家乡,自五十年代中期,新加坡与马来亚政府也开始与英殖民政府展开“默迪卡”(马来文的merdeka的译文,意指独立)谈判。1957年,新加坡与英国政府达成了允许新加坡成为自治邦的协议,而马来亚联合邦也在同年成功正式脱离英国独立。为配合五十年代末如火如荼的独立运动,新马文坛的作品逐渐从面向中国的“侨民文艺”,转型为着眼本土的“马来亚华文文学”。


刘以鬯在《南洋商报·商余》发表的短篇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