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网讯“不做好吃懒做争穷的事,当好勤劳致富示范。”这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随处可见的标语,是贵定县“十不做十当好”全民公约的第一条,也贵定县在思想扶贫上给自己划定的一个目标。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单纯的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重要的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以及脱贫的主动性。激发贫困户主动性需要转变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同时以产业为抓手,为贫困户营造好的脱贫环境。
火炬村位于贵定县昌明镇南部,全村147户,660人。尽管村里有391亩耕地,但由于是山区,土地较贫瘠,再加上交通不变,村内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都比较紧张,平时村民种点水稻、玉米都得看天吃饭,一旦大旱,可能就只能收几百斤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吃。”回忆起早些年的情景,彭玉先还是记忆犹新。作为火炬村的村支部书记,彭宇先每每想到村民们吃不上饭的事就揪心不已。
穷则变。改变发生在近些年。2007年,火炬村遭遇大旱,玉米、水稻等作物颗粒无收,尽管有上一级政府保障了温饱,但是之后全村人靠什么过活让彭玉先焦虑了好久。
“种玉米、水稻丰收的时候也只能够自己吃的,遇到灾年可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贵定县政府在考察过当地的情况之后,决定在火炬村推广种植刺梨这种适宜当地生长、费人工少的经济作物,由当地政府提供刺梨苗并联系企业提供技术,鼓励村民去种。
目前,贵定县建立了加工园区,已经有4家刺梨加工厂入驻,其中两家加工厂已经建成投产,这两家厂就是朱永龙给火炬村村民们拉来的第二重“保障”,火炬村的合作社已经和两家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村民们都心里有了底。
让更多村民加入到经济作物种植的是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入驻,各村以合作社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合同,以标准价格收购,同时,加工厂还会为有意愿种植刺梨的村民提供技术上的支撑,提高了搞种植的成功率,让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当然,扶贫不是做慈善,企业和贫困户之间是“共生”的关系。
“我们要扩大产能也需要贫困户给我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其中一家加工厂的董事长告诉光明网记者。正是有这种“共生”的关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入驻到当地的产业园区,与村合作社合作,而非通过行政力量。
随着产业化带来的是标准化、精准化。
“以前我们是有什么卖什么,现在是外面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从“有”到“要”这一字的转变让村民们避免了盲目种植造成的损失。由收购企业提供技术的方式,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了可以持续发展的技能,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也能收购到更多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与选择。
“前期企业进来可能要靠政府引导,后期还是要靠效益驱动。”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河口镇党委书记雷小权很清楚“利益相关”的道理,要将扶贫纳入到完整的产业链中,让脱贫工作融入到企业经营、产业发展中去,以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工作,才能为村民提供长效、稳定的脱贫渠道,形成长效的脱贫机制。
“以前是我们干部求企业、经销商来这里‘帮忙’收购。现在是不少销售商主动找过来。”雷小权告诉光明网记者,现在看到实惠的不仅是村民们,不少加工企业也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商机开始进入,村民在增收方面也就有了长效的保障。(陶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