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田野中的尧舜传说
尧和舜的传说,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不过,主流传统对民间表达的记录不甚详细,后世的学者要想全面考察它的流变,目前还很困难。
但是我们还有迂回的办法,比如遗迹。只要出现与尧舜相关的遗迹或纪念物,就多多少少一定会有传说的,这是民间传说生命力的外在表征。我在做博士论文《尧舜传说研究》时,就以《嘉庆重修一统志》为资料库,将其中关于尧舜的遗迹摘录出来,在中国地图上一一标注其地点,做成了一张《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比较直观地展示了尧舜传说的疏密分布情况,其中可以归纳出五个较为密集的丛聚。
我的博士论文出版于2000年,十几年来,我搜集了许多相关报道,并以之为线索,走访了不少尧舜传说的重点区域。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蓬勃兴起,各地都有呈现地方文化的情怀和冲动,我又曾对其中一些突出的民俗活动进行了程度不等的田野调查,今天很愿意将尧舜传说的田野民俗给大家作一个总貌展示。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通过这些年的田野调查,发现当今尧舜传说的分布情况与我从文献里勾勒的《分布图》几乎完全一致,也就是跟我分布图勾勒的那五个区域基本是重合的,这里按照现行行政区划分别介绍如下:
以山东省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心,波及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相邻地区。《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被家长赶出去之后,曾经“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等,这些地名据说都在山东一带,比如诸城就被认为是古代的诸冯,当地也曾有历山之名。济南更有著名的风景区历山(即千佛山),雷泽据说即在兖州、濮州一带,此地关于舜的平民经历传说甚多。虽然这些地名别处也有,但《孟子》明确说舜是“东夷之人”,给了山东民众极大的心气。而山东西南部与河南等地接壤处则以尧的传说为主,尤其集中在尧葬毂林之说,其中比较古老的证据是汉代成阳尧陵五碑,被比较完好地记录在洪适的《隶释》中,近年来当地考古队及文化人发布了《菏泽市胡集镇成阳故城、尧陵遗址考古工作简报》,以此证明此地至少在汉代是政府祭尧的所在地。我们在菏泽、鄄城、濮阳一带调查多次,当地关于尧舜的遗迹和传说很丰富,便是关于尧陵之所在,在这一片区域内仍有几处不同的说法,互相之间争论不休。
   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音乐舞蹈剧《尧颂》。新华社发 以山西南部为中心,波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相邻区域。《五帝本纪》中说:“舜,冀州之人也。”这一带属于宽泛的冀州之列,其突出的文化表征是尧舜禹三圣的都城都在这一带。至少从东汉末年开始,尧都平阳已被广泛提起,尽管春秋、战国时叫作“平阳”的地方很多,分布也很广泛,但过去主流的历史观点逐步统一认为尧都平阳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何况舜都蒲坂也在今天的山西永济,所以这一区域内关于尧舜的传说和遗址非常多,而且经常形成序列。除了都城之外,这里也有尧陵和舜陵,前述的诸冯、负夏、历山、鸣条等地名也都有,而且不止一处。光是“历山”,我亲自走过的至少有4处,既有海拔2358米高大雄峻的垣曲历山,也有几乎与周围黄土坡地高度相等而难以区分的永济历山,更有我们团队调查多年的洪洞历山。每座历山都蕴藏着一系列的传说遗迹,有些地方至今还有非常独特的民俗活动,后面我还会重点介绍。这一区域还有一项考古成果非常著名,这就是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河北省中部唐县、望都一带。这一片主要被传统认为是尧的出生地,是尧母伊祈氏的家乡,据说尧主要生长于此,并在即位帝王之前在此地受封唐侯。不过,唐地到底在何处、唐与陶唐和尧的关系究竟如何,学术界争论甚多。而如我前面所说,在早期文献中,尧本身的传说很少,此地主要流传尧母生尧的相关故事,这一母题带有浓厚的谶纬神话风范,相对而言比较单一。此地我虽然始终关注,却错过了多次机会,没有实地考察过,只是搜集了一些当地的出版物,这是比较遗憾的。
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为中心,延及整个湘江流域,以及广西、广东、湖北等与湖南紧邻的一些区域。这一区域显然以舜帝南巡、葬于九嶷山为传说核心,其传统十分古老,战国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经常提到九嶷山上的舜帝,像“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之句,充分显示出舜帝在当地是一尊统率群灵的大神。这里主要传播舜帝南巡中的教化传说,尤其是“韶乐”,被认为是舜帝的代表性音乐,也是表示世界被治理到最和谐境界后的美学表达,孔子听完韶乐后就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嘛。这一带的“韶山”“韶关”等地名,便是这么来的,而且还很多。当然还有二妃沿着湘江寻找夫君最后溺死湘水的凄艳故事,并衍生出湘妃竹等优雅含泪的名物。民间传说就是这般唯美,加上文人的推波助澜,几乎使整个湘江都笼罩着一种迷离的悲情意蕴。还有一点值得分说,我们在永州曾经停留过较长时间,发现当地的舜王传说不仅在汉族中流传,在瑶族等其他民族中也有所表达,并形成了某些文化嫁接的特质,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民间叙事、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研究。著有《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等,主编有《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等。
浙江北部绍兴、上虞、余姚一带。依照传统文献推断,这里很可能是自称舜裔的某一支系迁徙发展之地,晋太康《地记》认为这里是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从之的所在,恐怕本身就是传说。不过,这里民间关于舜的传说,远比记载丰富得多,更重要的是以绍兴王坛镇舜庙为中心的舜王巡会活动,它涉及绍兴、上虞、诸暨、嵊州等地几十个村庄。我们在当地调查多次,充分感受到民众和文化人对舜王巡会的热情,也看到了当前非遗保护形势下的各种现实状况。
以上便是尧舜传说在全国范围内实际分布的大致面目。这5个点按照方位来说,可算是3+2模式,属于北方中原地区的3个,南方的2个。而从传说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2+3模式,上述前2个区域内的传说内容是尧舜合作共享的,而后面3个或偏重于尧,或偏重于舜,只有单一核心。
特别要补充的是,我这里所谈及的这5个区域,只是因其传说留存相对比较密集丰沛,并不表示其他地区就没有尧舜传说。关于尧舜的传说话题,我曾经讲过多次,每次都有听众来问我:“我的家乡某地也有尧舜传说和遗迹,你为什么不说?”其实,我本人的家乡江苏常州也有舜过山、舜井等遗迹和传说,我还看到过《舜哥宝卷》这样的说唱文本。我只是从总体上分辨出最突出的几个点,无法对各地实存一一列举,这只是策略性的,不包含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但是大家在尧舜话题上希望为自己家乡增光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这也说明尧舜传说在文化上的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