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3 11:15:22
|
查看全部
理财新规后时代
“假结构”无处藏身
事实上,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规模的确有所下降。
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合约9.21万亿元,较5月末环比下降0.62%,系今年以来环比增速首次出现负值。具体而言,6月份结构性存款大行、中小行分别新增143亿元、-716亿元。由于中小银行增量转负,导致整体上结构性存款出现负增长。
对此,民生证券研报表示,在监管下的信贷收紧后,出现了“宽货币”的局面,使得银行负债端压力逐渐减轻,改变了对结构性存款依赖的局面。在金融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银行负债端压力持续改善下,预计结构性存款的增量与贡献度将延续当前下降的态势。
此外,近期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理财新规),其中对结构性存款予以进一步规范。此前,由于未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假结构、真收益”曾一度盛行于多家中小银行。
据业内人士介绍,“假”结构性存款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行权模式和不行权模式。在行权模式下,商业银行将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划分为保底收益部分和期权费部分,用期权费部分向交易对手购买挂钩金融衍生品的期权,同时设置较宽的波动区间和较窄的观察期,确保未来挂钩标的以极大概率落在波动区间内,到期后交易对手按照约定支付投资收益。而在不行权模式之下,商业银行一般不参照成本金额,而是参照成本率,将其确定为较低收益率,同时设定一个较高收益率。为较高收益率购买一款期权,该期权的触发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商业银行只是以期权费为代价给高息存款嵌套了一个形式上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实质上是付出一定的衍生品交易手续费而变相突破利率自律机制约束,从而实现高息揽储,借道结构性存款的名义突破利率自律组织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约束。在“假结构”的模式下,狭义结构性存款的利率不是“隐性”刚兑,而是“显性”刚兑,这在事实上将推高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
而新近推出的“理财新规”则要求,结构性存款应当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应当按照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并且,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理财新规”落地后,由于要求真实交易,市场上“假结构”的结构性存款将大大减少乃至无处遁形。与此同时,由于结构性存款销售将参照理财产品销售要求,目前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宣传销售文本、营销话术都将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总体而言是利好,叫停了高息揽储的恶性竞争。但部分中小银行由于缺乏衍生品交易资格,今后可能会被摒弃在结构性存款之外,需要寻找其他业绩增长点。”(闫晶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