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3 11:28:54
|
查看全部
人才培养让转化从学校延续到企业
记者拿到的一份“培养人才一览表”显示,从2010年到2017年,国家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不但向市场输出了科研成果,更利用独有的产学研平台输出了人才——有23位学生在中心和实验室练就本领后,“更进一步”,考取硕士、博士,其中不乏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
大学阶段理论学习多,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眼下,越来越多的高分生甚至本科生到山东商院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山东商院将科学研究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相结合,这不仅形成了山东商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色,还为企业的成果转化培养了后续人才,让科研项目的转化工作从学校延续到企业。
“科研人员兼职授课,向学生讲授科技前沿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已有30余名大学生参与到我校的科研实验,学校指导15名本专科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并联合其他高校培养15名硕士研究生。”在山东商院院长钱乃余看来,该院人才培养背后,有一条清晰的逻辑。
有国家级平台,自然会吸引各种各样的项目。目前,该院的产业平台囊括各类项目360多个,大的项目资金有1797万元,这些资金不仅解决了学校在科研、教学方面的投入问题,同时这些项目还转化成教学内容,为项目导向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山东商院是一所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为我们企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相信未来还将为更多的企业培养人才。”烟台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强介绍,2002年双方联合成立冰轮工程学院,截至目前,共有150多名山东商院毕业生在该公司从事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相关工作,也为双方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发挥了关键作用。
山东商院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中“高招”不断。以往,校企合作常常遭遇“校热企冷”的尴尬问题,而马广水“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成为了破解“校热企冷”问题的途径,“在走与地市、大企业合作道路的同时,我们将触角延伸到县域,与蒙阴、兰考这些以农业为主导的城市合作,效果更好。”
制定技术标准为成果转化打好“前站”
“国家工程中心通过与2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现已完成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60项;教师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获专利14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近百项;制定国家、行业技术标准2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1亿多元。”国家工程中心王国利专职副主任说。
作为全国物标委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国家工程中心起草、参与制定了包括《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冷链物流信息管理要求》等国家标准。
山东商院表示,积极参与国标、行标的制定,是学校进行成果转化工作的又一探索。通过标准的制定,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状况、企业需求,从而精准确定产学研方向,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顺利转化。
如果说制定标准是为成果转化进行铺垫,那么,因赛代练、引入基金则是山东商院解决转化资金的渠道。
“履带式机器人底盘项目”是该校学生的代表作,曾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一等奖;“新地空气净化器”项目获教育部华图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三等奖……学生带项目走出去,企业携资金走进来。据宁夏西部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王红艳介绍,国家工程中心与西部电子合作多年,是值得信任的合作团队,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方面独树一帜;2017年山东商院国家工程中心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六家董事单位之一,继续承担农产品流通技术体系的研究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