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6 11:03:58
|
查看全部
二、崇德尚贤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道统
崇德尚贤、德先于智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严复家庭教育的基调。这在严复为其子女取名表字方面尤为突出。严复认为:“名字原以表德,定名、改名,各从微尚,无取特别充足理由也。”(《严复全集》第八卷,第531页)严复一生共五子四女,分别以“璩、瓛、琥、瑸、璆、璿、珑、顼、玷”为名,均与美玉有关。长子严璩字伯玉,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瑗的字,其人十分贤德,作为“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次子严瓛字仲弓,仲弓即冉有,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是十二哲之一。在传统儒家思想中,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代表君子之德,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严复以“玉”为其子女命名,其意昭然。
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提出了“三育”及其彼此的关系,并进而论证了德育的重要性:“是故居今而言,不佞以为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尤重于智育。”对此,他举例言之:“惟器之精,不独利为善者也,而为恶者尤利用之。浅而譬之,如古之造谣行诈,其果效所及,不过一隅,乃今自有报章,自有邮政,自有电报诸器,不崇朝而以遍全球可也,其力量为何如乎?由此推之,如火器之用以杀人,催眠之用以作奸,何一不为凶人之利器?今夫社会之所以为社会者,正恃有天理耳!正恃有人伦耳!”(《严复全集》第七卷,第179页)严复是通过中学重“道”与西学擅“器”之对比,强调德育乃“三育”的重中之重。
关于这一点,严复对其五子严玷的教育便是突出一例。严玷生性顽劣,严复甚为忧虑。他给严玷的信中曰:“长日不读书,闻但一味顽劣,顽劣犹可,千万不要暴戾,残忍暴戾,足以闯祸,残忍尤其不可。何谓残忍?即以他人他物之苦为汝之乐是也。现世之伟人军人,便是如此,此皆绝子害孙千古骂名之人,吾儿岂可学之?”(《严复全集》第八卷,第539页)他认为顽劣是孩子的天性,是不读书、缺乏教育的结果,长大后有望改正;但暴戾残忍是品德败坏、鲜德寡耻的表现,不加以管教则会变得残忍,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