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6 13:00:11
|
查看全部
人文与自然共生
选择哪些地方建立生态博物馆,如何进行相应的文化和专业技术评估,我国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身的理解和经验。
不管生态博物馆以何种形式呈现,但以社区为中心、把遗产留在当地是其两个核心理念。而选择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或村落,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具有丰富而有特色的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二是当地居民出于意愿,对建设生态博物馆有积极性;三是得到当地政府全力扶持,以及专家团队持续的专业支持。
对于很多希望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地方来说,即便理解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也还是不清楚生态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在管理运营上的差别,也不了解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过程”的含义。一般来说,生态博物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中心、完整的社区保护和发展规划、居民与观众的互动和活动。生态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就是以各类当地“资源”和“遗产”为中心,而且要把遗产与社区的发展/居民的生活结合起来。而这些遗产之所以要留在当地,就是因为其与当地的人文景观、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即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共生关系,可以进一步做系统的分解,其关键是“自然—人—文化”三者密不可分。一般来说,生态博物馆运行状况不好的例子,都是在这三个方面没有做好基础工作带来的。未来要评价一个生态博物馆是否成功,只要看看他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多少工作基本可以一目了然。
从我国经验看,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发挥了六方面作用:一是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建筑、景观等遗产,与周边没有进行生态博物馆实践的区域相比,更多地保护了传统城镇和村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二是促进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遗产)的传承、弘扬、发展和保护,文化展示表演空间得到发展。三是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兴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四是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一条多赢的解决方案。有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人、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将之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观众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教育基地。五是通过自身摸索实践,已经由试验期转向充实完善和发展期,现在各地已经相继出现许多类似生态博物馆的旅游点,后期会出现更多。六是改变了遗产地区和景观地区领导层发展经济的思路,很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原生态、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工业遗址和遗产是当地发展经济的最重要资源。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立足中国实际的生态博物馆,无疑成为维系民族文化传统、保持城市记忆、将遗产事业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理想方式。展望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博物馆大有可为。
(潘守永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
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5日 12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