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0 13:48:14
|
查看全部
审美教育与知识教育本不对立
语文教科书的发展之道
真正的语文教育应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关于文化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语文的学习应是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审美情感”的养成,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知识的积累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孕育培养,二者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课程改革逐步呈现出问题的两极:一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知识教学,无异于将教科书选文思想层面的美学感悟剖析、固化为知识的组群,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心灵的愉悦感和文字符号所给予的灵动感,文学失去了原有的深层意味,沦为文学知识的附庸,本末倒置。二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价值的绝对化解读,导致语文基础“工具性”地位弱化,进而带来基础知识教学的式微甚至断裂。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语文教育和教科书编写的进行。关注文学审美教育不应当以弱化语文知识教学为手段,二者本不对立。以关注文学审美价值为借口而忽视语文知识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而丧失基本文化知识的积累,实难实现语文素养“质”的转变。
母语孕育了本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火种,而语文教育是将这一语言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的、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回归中华文化传统的主要课程,未来语文教科书应在回归优良传统文化的底色之上为中华文明注入新元素。研究语文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至少有以下理由:通过语文教育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使受教育者更具人性,对生活具备形而上的思辨能力。在现实与价值观的世界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是割裂的,但是更关注物还是更关注人,则是二者的根本差别。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典范,采用训练心智、养成审美价值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其必然的价值追求。因此,好的语文教育就在于能传递好文本之中的这种价值,而不轻易被“时尚”所转移。传统的经典帮助我们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却又超越了时空;虽然驻足于文本,却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
就传统而言,对本国的文化,要通过历史看到“变”背后的“恒”;对他国的文明,要看到多元文明“异”后面的“同”。因为,文化是没有“高下”之分的。面对多元的文化与价值,传承怎样的文化传统?培养怎样的道德与人性?树立起怎样的审美观?如何使得语文教学既以学生为中心又高于学生?这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
澄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语文教科书要坚定文化自信
梳理百年文化变迁及教科书的演变历程,我们得以澄清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自身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加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抵制文化全球化中的同质化,充分发挥文化建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作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紧迫性。”我们在享受科学化带来的进步时,也需要时刻警惕科学化的弊端所带来的民族文化中人文价值的式微。
之于历史,近代国文教科书向现代语文教科书转变的历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选择、发展、重构的过程。语文教育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映射在百年语文教科书当中,是通过不同时期教科书中所反映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来体现的。语文教科书中相对“不变”的“修身”主线与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中“变”的追求,互为条件和因果,贯穿在教科书文化变迁始终,共同演绎了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图景。
之于现在,加强学校语文教育,成为当下坚定国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统编本”语文教材已逐步在全国投入使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说:“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的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选篇标准强调了以下四点,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同时要适当兼顾时代性。大家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啦,没经过沉淀的‘时文’减少了。”可见,“统编本”语文教科书是在针对以往多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理性反思、针对当代语文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弥补、修正,并力图发展、创新的现实回应,是立足于新时代,发展学生思维、核心素养,将知识与审美相统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尝试。
语文教科书建设已步履蹒跚地迈过了百年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也见证了不同时代之中国对理想人格、理想国民的塑造。其实,无论文化如何变化,时代如何流转,学生作为语文教育最终的受众,始终被动地、用青春默默地去承受并检验着每一次语文教育及教科书的变革。“怎样通过、通过怎样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来实现其文化价值向学生的转化?”这才是语文教育与教科书建设应当回答的基本问题,也是母语教科书文化的核心所在。吴婷婷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国内社会文化变迁对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百年的梳理与研究》[10&ZD09]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