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1 13:45:37
|
查看全部
冰川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境内,距离县城仅103公里,离318国道只有8公里。它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性冰川,也是国内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4600米,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冰川冰洁如玉,形态各异,姿色醉人,冰川下端是针阔叶混交林地,皑皑白雪终年不化,郁郁森林四季常青,可谓是,头裹银帕,下着翠裙。站在米堆冰川对面的峭壁上,蔡德峰凝视着雪山,心中总会有豪情升腾。在高原干了一辈子电网建设,他自己都纳闷,20多年了,这种高原美景就是看不够。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情感的涵养,他可以忍受和家人聚少离多,一年难得见几面,孤身在外过“机器人”一般的日子。
蔡德峰的父母上世纪50年代入藏工作,如今在四川养老。孩子读西藏班,今年高二。爱人在拉萨工作,而他,在指挥部一住数月,一家人分处四地。家人倒也理解,在西藏工作,团聚不是易事,身边同事朋友的家庭都这样,也就不怪他了。蔡德峰出生在西藏,对西藏的山山水水有着非常的眷念。藏中联网工程于他而言,意义更是重大。
如果喜欢一件事,就会百做不厌。蔡德峰和铁塔银线打了半辈子交道,和基建施工盘桓二十几年,他从没感觉到厌倦。回忆起自己参建过的工程安全稳定运行,他还会动情,相看心欢喜,待它如初恋。
高山大河原始雄浑,现代电网威武韵动,会让人生出一种奇特的情感。仿佛古今一瞬,仿佛穿越千年,和它们对话,就觉得内生之力生生不息。蔡德峰希望自己建的电网和雪山一样坚毅长久,希望有一天,西藏奔腾的大江大河的能量化作电流,融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能源互联网中去。
建电网,不像盖房子,在一个地儿精心施工就行了。网,由线组成,人就得在一条条线上来来回回地跑。线由塔联结,建电网得先组塔。平地上可以通过大型施工机械,轻松组立基塔,人工只是辅助,人在塔上就像一个小螺丝钉。可到了高原,啥都得靠人力。指挥部一个援藏的电气自动化博士说,哎呀,到这里才知道,我们是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建当今世界上最难的工程。
8月的波密,雨水多,地震、泥石流、山体垮塌等灾害也多。蔡德峰盯着如猿猴一般贴在岩壁上的工人,心里除了担心,还有作为指挥者的考量。为了让铁塔银线不遮挡冰川的美,在工程开工前,经过施工专家和环保专家认真测量,他们让铁塔在米堆冰川景区门口对面的悬崖峭壁上绕行。
岩壁像一堵墙竖在面前,几乎都是超过60度的坡度,有的甚至达到80度,那几乎就是一面石头墙。要爬上去已经不易,在上面再立一百多吨的铁塔,无法想象。指挥部有办法。谁能上去?专业攀岩队。他们请来了专业攀岩人士,在坚硬的花岗岩上打出一个个脚钉,固定住攀岩绳索,搭上软梯。建设工人要先学会攀岩,才能开始干活,才能到达施工点。不会怎么办?培训。一基一百多吨的铁塔,平原地带最多一周也就组立起来了,这里得用上20多天。工人的施工量增加了一倍多也不止,而且,这是海拔4300米的地方。
其实,工程还未开工,蔡德峰拿着图纸就皱紧了眉头。世界上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高原输变电工程——这一连串的“最”,摆在指挥者面前就是一张张具体的施工图纸,一条条严密的数据,一个个重要的施工节点。摆在具体建设者面前,就是一基基组立难度高的铁塔,一条条跨山过河的线路,一个个质量要求高、施工时间紧的变电站。
没到过318国道川藏线的人,都想去看看,什么是最美国道,什么是雪域风情,什么是极限挑战。可是跑过一次的我,就没勇气跑第二次了。
真是美啊,也真是险啊!跑一趟全线,需要翻越拉乌山、东达山、业拉山、色季拉山、布丹拉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5座,跨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10余次,还会经过世界地质结构最不稳定的通麦天险。
险是险啊,可也真美!跑一趟全线,要穿越藏东南原始林区和然乌湖、来古冰川、雅鲁藏布大峡谷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大暑,在海拔5295米的东达山上、世界还把最高的500千伏输电铁塔塔基下,我遇到了洁白冰雪,也发出了对神奇大自然的惊叹。
这条路的确不同寻常。这样的极具艰险的折返跑,蔡德峰一个月必得跑一到两次。跑一次全程就得小10天,再看看几个施工点进度,小半月就过去了。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在路上,就会有故事,高原上的故事也格外动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