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4|回复: 0

重庆轨道交通成“网红” 设计师揭秘技术攻关难点

发表于 2018-8-13 09:25: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图为重庆轨道三号线。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重庆8月9日电(记者钟旖)在重庆,单轨线路是一个“网红标签”。它不仅穿楼而过,还跨江蜿蜒,时不时根据山城地势来一个大拐弯。近日,依托重庆轨道三号线工程形成的“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重庆市2017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记者9日对项目团队进行了采访,揭秘轨道交通设计背后的技术难点。
  “重庆轨道三号线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客流最大的单轨线路。它采用国内创新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实现了世界上最长跨座式单轨工程的多交路、大运量运营模式。”项目参与者、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重庆分院院长郭劲松介绍,重庆轨道三号线跨越嘉陵江、长江、渝中半岛,串接起重庆最主要的江北、渝中和南岸组团,实现与火车客站、机场、汽车站等枢纽无缝衔接。高峰时段每小时运输3.74万人次,创造了单轨运营效率的世界纪录。
  图为重庆轨道三号线。受访者供图
  “轨道三号线的整体国产化率达到95%。我们经过10多年科技攻关,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庆单轨设计建造技术体系。”郭劲松透露,轨道三号线工程复杂程度属世界第一,“重庆山地地形复杂,还有大跨度越江、地下大断面等世界性设计建造技术难题”。
  郭劲松介绍,重庆轨道三号线创新应用跨座式单轨工程三限界设计标准,通过试验检验,奠定了国家规范基础。限界系统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参数指标,直接决定工程规模和投资。“因使用三限界技术,轨道三号线降低了工程风险,减少工程投资,建设成本节省1.3亿元。”
  不少市民和游客喜欢在轨道线路转弯时给它拍照。单轨转弯幅度大,市民依旧觉得平稳,背后也暗藏“秘密”。“既要考虑车辆与轨道梁的抱合,又要考虑离心力作用下乘客的稳定,我们把拐弯处的梁曲面由T形改成斜梯形。”郭劲松说,直行段的轨道梁切面是矩形,转弯处的斜面是梯形,此举提高了列车过弯道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轨道三号线不仅跨过嘉陵江,还通过菜园坝大桥,跨过长江。受天气影响,菜园坝大桥主桥最大伸缩量可达80厘米,而轨道的PC梁水平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怎样让不同等级的伸缩量保持伸缩同步考验着设计团队。郭劲松介绍,该团队利用手风琴原理,将轨道PC梁作小段小节伸缩处理,以此实现轨道PC梁和菜园坝大桥主桥同步伸缩。
  重庆轨道三号线创建了世界首个国家单轨交通技术标准体系。郭劲松称,目前,重庆单轨技术已实现技术输出,项目成果在重庆单轨、韩国大邱等国内外10多个城市进行推广、应用,工程造价约为地铁的二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