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08|回复: 0

我和我的家乡

发表于 2018-8-20 09:22: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说话用喇叭。”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时青年人结婚置办的家当标准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座钟、收录机。因为父亲在煤矿工作,当时我家生活条件在村里还算不错,有一辆令人羡慕的凤凰自行车。同村人时常在头天晚上来到我家,委婉地提出想借车去县城,听到母亲爽快的答应后,如释重负,连声感谢,小心翼翼地将车推出门去。
    人们经常为温饱问题发愁,不要说大米、白面,就是每日三顿的玉米糁饭、粥也都无法保证,有时把白芋、胡萝卜放在煮猪食的锅里蒸着吃。晚上大多喝点“白芋汤”:将白芋洗净,无需去皮,切成拇指大小的块状,放到锅里加水和糖精一起煮熟充饥。煤油、布匹、食油等生活日用品也都凭票供应。
     1980年高中毕业后,我有一台小型台式收音机,在当时算是比较高大上的物件,通过它,我可以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准时收听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单田芳的评书“岳飞传”等节目,令我如痴如醉、十分享受。1982年底,这台收音机伴随着我走上工作岗位。
土地承包后,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大家竞相盖起了新瓦房,新房建成后,总要邀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鞭炮齐鸣。亲戚们有的送去的陶瓷大坛,高约1.5米,上下直径约40公分,中间部位直径约一米,用于储备粮食。有的送上收录机,配上港台流行歌曲磁带,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人们喜气洋洋,互相庆贺。1984年,我家也新盖了五间砖木结构新瓦房。随后几年,人们不再满足原先的砖木结构瓦房,陆陆续续地翻盖成二层、三层小洋楼,拉起院墙,俨然一座座别墅。
    2001年,借助城镇扩建的机遇,我把妻子和儿子的户口转来徐州。2012年,我享受棚改优惠政策,花了不足10万元,在徐州市区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住房,改变了平房居住诸多不便的生活条件。2015年,省内扬启高速公路从我家老房子穿过,按照政策,母亲超过70周岁,可随我到徐州定居,但母亲说啥都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不得已,村里帮我争取到一块宅基地,我在距离老宅地不远处新盖了一幢二层小洋房,楼上楼下200多平方米。后因母亲生活无法治理,我把老人接到徐州与我一同生活。老家的新房空置无人居住,但我仍然拥有自己的宅基地和少量土地。
    家乡村民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播种、收割全是机械,就连喷洒农药都是机械化。村民们种地不要再交纳各种费用,还能得到青苗、田亩、种子等费用补贴,60岁以后,可以按月领取到一定数额的基本生活费。混凝土浇筑的乡村公路通到每一个家庭及其田间地头。彩电、冰箱、电脑、空调一应俱全,几乎每家都有小汽车。生活垃圾也都集中存放,每天有专人负责清理。
    出生于农村的我,深感农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别墅式的住房,比居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还要惬意和舒适。我打算退休后,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在延续承包的土地上种些粮食和新鲜蔬菜,带着愉悦的心情,观赏“飞鸟相与还”美景,享受“春风花草香”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