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3 13:34:07
|
查看全部
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出色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有所增强,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决定了在未来一个时期,发展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参与国际创新和技术合作,努力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创造更大机遇。
未来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将加速演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关乎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作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强调均衡普惠共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
新时代中国外交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的同时,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促进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共赢,使世界范围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逐步获得解决。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文明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新时代中国外交认可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主张“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认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推动自身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以自身的经验和发展为世界的繁荣发展提供借鉴、启迪和帮助,但不可以强迫别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把自己的道路选择强加于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中国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始终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与维护者,主张创建更加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保证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中国提倡对国际秩序和体系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也非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参与和建立各种全球性、地区性国际合作机制,为国际社会相互合作提供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秩序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中国外交将合作共赢视为不同国家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重视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新时代中国外交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走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执笔:李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