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7 14:57:33
|
查看全部
短短3年从无到有,“无人港”为什么能?
自1993年世界第一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荷兰鹿特丹港投入运行以来,目前全球共有30余个自动化程度不一的“无人港”。
中国“无人港”起步虽晚,但追赶速度很快。2014年,厦门港率先建成我国第一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15年,上海港、青岛港先后宣布开始规划建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到2017年12月,上海港洋山四期已经开港试运营,标志着我国港口业在运营模式、技术应用以及装备制造上实现了跨越升级与重大变革。
“20年前,我看到国外的港口实现了堆场的自动化作业,当时就在憧憬,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码头也可以这样智能高效。”陈戌源说:“如今,我们实现了码头整体作业的全自动化。”
令我国工程师自豪的是,“无人港”的许多核心设备和技术都已经实现“中国智造”。
振华重工连续多年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装备制造商,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的三大装卸机种——桥吊、轨道吊、自动引导车均由其制造。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振华重工已为荷兰鹿特丹港、美国长滩岛港、英国利物浦港等全球重要港口的自动化码头提供几乎所有单机设备。
“中国智造”不仅局限于“壳”,也正在进入“芯”时代。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TOS)系统和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ECS)系统,分别组成了洋山四期码头的“大脑”与“神经”。这两套系统是自动化码头得以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其研制与应用,让“无人港”成功用上中国“芯”。
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企业跟踪自动化码头的设备研制已有近10年,过去是给国外自动化码头提供设备,如今不仅能够参与打造国内自动化码头,还能自主开发设计设备管控系统。这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是重大突破。
2010年至今,上海港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陈戌源说,凭借几十年生产和管理经验的积累,通过自身努力,上海港实现了软件系统自主集成。“国外很多港口企业和航运公司到洋山四期看了以后,对我们自主开发的系统很感兴趣,希望上海港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动化改造。”目前,全球七成的“无人港”已陆续换上“中国芯”。
产业转型升级,“无人港”将改变什么?
从肩挑手提,到机械抓斗,再到全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由曾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转为科技密集型。
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让船舶和堆场计划、配载计划、生产作业路计划等原本必须由专业人员手工完成的任务,全部交由系统自动生成。这些变化,显著降低了码头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成本。
但“机器换人”并非一味减少就业岗位。码头作业过去是一项繁重且危险的工作,40岁以上的人往往就难以胜任。“现在,操控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够控制作业,不怕风吹雨淋,年纪大一点不要紧。”黄庆丰说。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正在带来更多经济新业态。
洋山港四期码头后续将继续扩大规模,最终有26台岸桥、约120台轨道吊和超过130辆自动引导车投入使用。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张斌说,随着数量增长,系统复杂程度和对算法的要求将成倍增加,势必要“倒逼”前端技术的更新迭代。
在智能维保业务中,振华重工利用协同办公技术,与港口用户工程维修需求无缝对接,实现24小时远程技术服务。依托双小车岸桥、轮胎吊项目,开发了港机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及评价体系报告。
“我们准备在设备上安装芯片,制定远程诊断的方案。如果设备某处出现故障,就会及时发出报告,工程师可以在远端收到信号、实时诊断甚至维护修理。”洋山四期自动化项目部副总经理罗国强说。
作为世界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上海洋山四期工程设计年吞吐量630万标准集装箱,生产作业区占地面积约149.1万平方米,泊位岸线长度2350米,共设7个泊位,能靠泊世界上最大的20万载重吨的集装箱运输船。
据介绍,该项目在码头通过能力、装卸效率、节能环保、安全、智能化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将帮助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的记录,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口岸的通关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