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缘分的天空
我生于70年代中期,儿时的记忆中,在村东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厂矿叫硫酸厂。小时候,农村条件差,洗澡不方便,好在厂矿里有职工澡堂,但却经常受到看门老大爷的阻拦,说厂矿是生产重地,小孩子禁止进入。顽皮的我们也总是趁他不注意,悄悄地溜进去,一个劲地往澡堂跑去。后来时间长了,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遂了我们的心愿。
我们当时小,看到什么都会有一种好奇感。厂房、设备、机器的轰鸣声,还有忙碌的生产工人,这些在村子里是没有的。后来,又看到厂门口挂了一个济源黄金冶炼厂的牌子,才知道这里面是炼黄金的。冶炼厂叫得多了,叫得顺了,硫酸厂就不再提了。
从来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小时候经常去的厂矿里上班。2000年夏天,冶炼厂(当时已经改名叫豫光)招工,村里分到了6个指标,我成了其中的一员。工作的地方叫综合回收厂,厂址是原先一个废弃的预制厂。旁边是一条河,略显荒凉。这条河我非常熟悉,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洗澡,我们习惯叫它河滩。干了三天杂活后,分进了班,岗位是收烟灰。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和笨重的劳保鞋,口罩、帽子齐上阵,全副武装收烟灰。天本来就热,再加上捂得比较严实,汗水是一个劲地往外冒。一班下来,心里面就打了退堂鼓。第二天,我就不辞而别了。
缘分具有神秘感,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2005年4月,我又踏进了豫光的门槛。几年的光景,豫光竟然变了模样。原先的那条河(名叫盘溪河)已被治理,用石头砌成了河堤,综合回收厂也形成规模。我先被分到熔炼一厂,见到了别人口中的烧结锅(当时已停用),后来分到熔炼二厂烧结工段,认得了烧结机;2009年9月,烧结机关停,又分到了精炼厂。感受是最真切的东西。进厂的时候,我的身份是协议工,在工资待遇上不是同岗同酬,比起正式工要下降15%,后来取消了这一规定,5年之后,结束了协议工的生涯,转成正式工,享受到了“五险一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也亲眼所见了豫光日益繁华的蜕变之旅,“豫光炼铅法”的艰难试验与成功推广应用对提升我国铅冶炼水平、实现绿色冶炼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豫光“双底吹”连续炼铜技术更是一项具备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该技术显著提高了我国在世界铜冶炼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解决了传统工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对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融入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公司建厂五十周年的时候,厂里不仅发放纪念银币、服装费,我还以一名保安的身份,为公司在世纪广场举办的文艺晚会维持现场秩序。有幸和《豫光报》结缘,在公司宣传部这个平台的支撑下,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在公司建厂60周年的时候,我不仅参与了厂史(2007年——2016年)的编撰,还参加了文艺晚会的演出。《豫光故事》一书的出版,作为其中作者之一的我更是捕捉了豫光久远的历史文化。我收获的是过程的美丽,留下的豫光某个片段永久的回忆。
我常常这样想,是不是在冥冥注定中,我和豫光就有一种说不清的缘,从曾经的逃离都后来的卷土重来,再到这十几年的朝夕相处,能够和所有的豫光人相聚在这缘分的天空下,一起勾勒着美丽的百年豫光梦。岁月改变的是容颜,改变不了的是那种永远相依相守的温情!
(崔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