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初次接触都梁的小说《血色浪漫》,其实是看的电视剧。当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吸引,但当时只是看热闹,并没有认真思考。后来看了小说,认真阅读字字句句,才初步领悟了其中的精髓,有了一点浅显的感受。
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许多军队干部被审查,其子女缺少管束,每天无所事事,拉帮结伙,说话流里流气,自封为顽主,到处惹是生非。一开始确实挺为钟跃民、袁军、郑铜等担心,但有一次,钟跃民分享对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六月·船歌》的感受,让读者发现了他玩世不恭背后的清醒,他去图书馆偷书,也令人强烈感受到了他的精神追求,同时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而感到悲哀。钟跃民和郑桐一起去陕北插队,虽然经常断粮,需要他们出去讨饭,但也因此让钟跃民接触到了陕北民歌,钟跃民的歌声里,那种苍凉的孤独呼之欲出。钟跃民离开后,郑桐独自在陕北更加孤寂,但他用学习知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来抵御孤独,最终走上了一条继续探索知识的路。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非只出现在小说中,所有的小说都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故事,远比小说真实和单调,因此他们爆发出来的向上精神更为可贵。我们单位有一名检修人员,曾在井下受过工伤,大拇指少了一截,集团公司照顾他才把他从井下调了上来。由于手指的残缺,他工作起来比别人慢,许多精细的工作无法单独处理,在检修部常常受到排挤。但他并没有气馁,他知道自己并不适合检修工作,因此常常注重往其他方面发展。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开铲车,还学会了轮滑。他说,手指有残缺,那我就往下盘发展。后来公司重组,许多肢体健全的工友都找不到工作,但他却先后从事了铲车司机和轮滑教练等职业。后来,他的轮滑培训班越办越火,他就干脆专职做起了轮滑教练,现在已经成了矿区知名培训机构。
由此可见,精神追求永无止境,它不受环境、出身、时代背景、生活层次等客观因素所影响,关键看自己是否有这种意向、能不能克服其间的种种困难。其实,许多时候,精神追求是超乎外在条件而存在的,只要你热爱它,就会被它左右,为它哭,为它笑,在探索中经历一次次的迷惘,但也收获一次次的惊喜。当你在这条道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你会由衷地感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