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尚存五大障碍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信息报  尽管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着经济障碍、生活质量障碍、素质障碍、社会权利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
    报告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的职业、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向城市市民转化,并顺利融入城市的过程。一般而言,农民工融入城市经历三个层面: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着五大障碍:
    ——经济障碍:农民工劳动投入与收益不均衡。经济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当前农民工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农民工劳动投入与收益报酬的非均衡性。一是农民工劳动投入与收益的非对等性,二是农民工创造的社会收益增长率与收益分享增速的非均衡性,具体表现为:工薪收入普遍偏低和工资收入增幅缓慢。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是1/20,而在制造业中,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比这个比例还要低很多。据调查,河南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2000元之间的占16.9%,1001-1500元的占21.6%,701-1000元的占26.6%,501-700元的占23.4%。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75.3%,偶尔被拖欠的占17.4%,经常被拖欠的占7.3%。
    ——生活质量障碍:需要支付比当地市民更多的成本。由于无法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仍然微薄,导致住房条件差,在子女上学、就医等诸多方面需要支付比当地市民更多的成本,影响到广大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住房方面,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或城郊接合部。据建设部门估计,农民工有60%租赁住房,很少自己买房,有49.8%的新生代农民工住在集体宿舍。同时,覆盖农民工的廉租房制度缺失,尚未建立起与农民工经济状况相适应的住房供应模式。教育方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难,升学压力大。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及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失学率高达9.3%,全国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近半数适龄流动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医疗卫生方面,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有2/3的农民工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大多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去个体诊所。文化娱乐休闲方面,城里的娱乐项目丰富多彩,但收入低廉的农民工很少涉及。
    ——素质障碍:受教育程度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2155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5.7%,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社会权利障碍:仅拿“裸体工资”难成城市公民。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经济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城市意义上的公民。在就业上体现为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农民工得到的仅仅是“裸体工资”,得不到工资之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同时,在政治权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被排斥在社区组织、社区活动、社区管理之外,难以融入到社区生活,未能参与社会管理。即使有限度地参与,也表现为参与层次低、范围窄、内容单一,农民工的诉求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合理的解决。
    ——社会交往障碍:缺乏平等交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法在短时期融入城市社交圈,他们的交往圈子基本上还是自己的亲友、同乡,遇到困难也是在亲友、同乡之间求助,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范围限于狭小的同质性的农民工群体之内,使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缺少交融、互动与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