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个来自煤矿基层班组的安全操作法,一个以普通职工命名的名字———手指口述安全确认“胜峰管理法”。是什么魔力使它在短时间内叫响全国,成为行业内安全操作领域的创新“范本”?
【995期跟帖】“手指口述”从我们班走向全国
□ 王建
7 月6日,笔者来到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矿,探访了该管理法的首创者、44岁的班长房胜峰。由于工作出色,去年房胜峰已提任该矿综掘二区区长。他说:“我原来所在的东滩矿综掘一区生产一班,1990年7月组建成立,共有职工23名,其中技师8名,高级技师3名,是一支充满活力、工作高效的快速机械化掘进团队。‘手指口述胜峰管理法’在这里诞生,真是说来话长!”房胜峰感慨万千。
安全最差,“不行你们这个班全体解散”(小标题)
时光退回2005 年6 月,兖矿集团东滩矿综掘一区生产一班上空笼罩着厚重的阴霾:连续五个月发生安全事故,累计六个月成为矿安全管理最差班组,各类违章违纪罚款达10 万多元,所有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屈辱。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同年7 月,身为班长的房胜峰参加了集团组织的赴日学习考察。在日本钏路煤矿,房胜峰初次接触到“手口示意”管理法,凭借这套管理方法,日本人在10 年时间将事故率降低了32%。如此好的办法,为什么不能为我所用呢?从日本回来,房胜峰向领导提出在本班组内借鉴“手口示意”法的建议。
不屈服不动摇,创出自己的“手指口述”(小标题)
在领导的支持下,房胜峰埋头钻研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借鉴日本的“手口示意”,摸索制定出一套包含掘进机司机、锚网支护等所有工种的“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标准。新法开始推行时,班组上下一片骚动,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房胜峰去了趟日本,回来就瞎捣鼓。有的人甚至在半夜往他家打电话,问恁俩口子睡觉前确认没有。面对这一切,房胜峰没有动摇。为打开局面,房胜峰组织5 名生产骨干,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培训,进而带动全班人员的积极性,“手指口述”得以在班组顺利推行开来。
全省第一,摘掉最差班组的“帽子”(小标题)
通过3个月的强势推行,在2006年的山东省机械化掘进竞赛上,兖矿集团东滩矿综掘一区生产一班以单进17米、日掘进60米、月掘进1237米的优异成绩勇夺第一,成了红旗班组。随后,这套“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也被命名为“胜峰管理法”,房胜峰成为东滩矿建成投产17年来实名操作法获得者第一人。同年6月,东滩矿确定了8个井下单位进行先期试点,在此基础上向全矿推行。经过三年多的运作,收到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7月6日,该矿实现安全生产1528天,安全产煤3086万吨。
手指口述“胜峰管理法”得到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煤政研会、山东省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关注和支持,获得山东省版权局著作权证,被兖矿集团确立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予以推广,荣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奖二等奖。先后有各省煤炭行业的兄弟单位,共260多批次、1980人来矿观摩学习。房胜峰作为“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的创始人之一,也在中日煤矿技术交流会上畅谈了工作体会。
笔者感言:[别拿“创新能力不足”当借口]
在听取各种典型发言、工作汇报、经验介绍时,某些班组的负责同志在查找工作、自身不足时,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创新能力不足”。
的确,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不少单位、部门,不少领导干部的通病,但拿创新能力不足当借口的也大有人在。原因有二:一是这已经形成一种通病,既然大家都这么讲,说说也无伤大雅,丢不了人。二是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总认为无所谓,过去不也总拿“工作方式不科学”、“与群众沟通交流少”、“情绪急躁,脾气不好”当作缺点遮掩一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强调生产能力的增长而忽视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将停留在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开拓受到制约,企业发展也将受到限制,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对于班组来说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路,是一种能力,是想问题办事情的一种方法。应该认识到,班组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组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班组,其竞争力也强,反之亦然。创新内涵是多方面,既有产品创新问题,也有班组组织创新问题,还有机制创新问题,班组的创新能力,要凸现班组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创新我们的观念,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技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
创新又是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要求。如果我们还仅仅是拿创新能力不足当借口,那么何谈创新,何谈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班组管理人员对班组要有极高的忠诚度,能够团结人,凝聚人心。建造人才机制,给每一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知人善任,心胸开阔,树立本人意识,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质并加以培养和使用,使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班组的创新能力。只有正确认识创新,通过学习实践努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按照党的十七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坚定地走改革创新之路,我们的事业就会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