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9-20 09:45:39
|
查看全部
纯电动汽车配套企业短期难盈利
不仅是整车企业,充电桩、电池等配套企业也受到市场波及。
重庆市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联盟相关人士坦言,充电电费和服务费是目前大部分运营商的基本盈利来源。按市场平均价格,慢充公共充电桩成本均价在2万元,快速充电桩成本在10万~20万元,扣除各项成本,仅依靠售电价差和充电服务费,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盈利的目标。
重庆另一位充电桩科技企业人士算账称,投入200万元,仅能建设一个中型充电站。其主要成本在于建桩。以投入20个直流桩规模的场地来算,装饰成本在100万元左右,另外还有施工成本等。如果使用效率控制在10%左右,那么一个桩一天需要工作2.4小时,以0.8元服务费的收益计算,加上一些会员折扣等,回收周期基本在五六年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涉及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已经多达300多家,但现有的公共充电桩日均使用率不足1车/日,亏损已成行业的常态。近两年来已出局或面临出局的桩企不下10家,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更是直言,未来还会有70%的桩企面临整合或淘汰。
混动车型“强势”回归
近年来,由于充电麻烦、续航里程等约束,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一直不温不火。在此背景下,插电混动汽车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补贴的降低又远比低续航里程的纯电动车小,再次成为各家企业不约而同的推新目标。
去年宣布“香格里拉计划”新能源战略的长安汽车继去年发布首款插电式混动轿车新逸动PHEV之后,今年9月12日,长安CS75 PHEV上市,补贴后售价为16.58至19.68万元。该车是长安推出的全新插电混动SUV,采用3擎4驱的一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根据规划,2025年前,长安汽车计划累计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12款。
“我们将加快节能技术及混动技术开发:在2020年前力帆将陆续投放多款混动车型。”力帆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力帆计划在2020年前,将推出20款纯电和混合动力产品。接下来,年内还将有领克01插电混动等多款新车上市。
合资品牌也嗅到了商机,近期以来多款插电混动车型上市。比如宝马530Le、凯迪拉克CT6 PHEV、新款蒙迪欧PHEV和全新索纳塔PHEV、东风悦达起亚K5 PHEV等。
对此,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预测是超过100万辆,但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中所占的体量依然很小。未来十年内燃油车还将是汽车市场的主力。这也是纯电动车型显得略微单薄,而混动车型则“强势”回归,插电式混动车型的增速远高于纯电车型的一大原因。
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万辆和10.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9%和49.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2万辆和7.3万辆,同比增长24.2%和31.7%;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万辆和2.8万辆,同比增长102.3%和130.8%。目前在销量上,插电式混动的增幅是纯电动车的四倍多,插电式混合动力俨然成为了新能源车市的香饽饽。
从前8个月的销量统计,更能说明这个问题。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7万辆和60.1万辆,同比增长75.4%和88%。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5万辆和44.7万辆,同比增长60.2%和7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3万辆和15.4万辆,同比增长144.2%和159.7%。
■纵深
新能源市场或迎“大洗牌”
那么未来,插电混动汽车是否会一直“当道”?
中汽协专家表示,随着“双积分”政策的落地,纯电动车型的增速放缓。补贴退坡或者取消后,企业可能更多会选择混动车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则表示,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期阶段,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固然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随着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不断成熟,过渡产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最终将退出市场,时间上或将在2025年之后。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在9月初举行的201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然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
首先,近期频发的自燃事故无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泼了一瓢冷水。“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领域,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不过关。”业内人士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电动汽车至少发生过10起已被媒体报道的燃烧事故。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已达487家,其中具备资质的寥寥无几。而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中只有10%能够在未来五年内存活下来。
力帆集团创始人、力帆集团前董事长尹明善曾坦言:“就力帆本身来看,外界对我们力帆新能源的评价很低——起了大早,赶个晚集。如果我们新能源汽车规模不上来的话,以后真的很有可能被淘汰。”
事实上,自2016年3月启动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以来,获得发改委颁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或者经过发改委核准的企业共有15家,分别为: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和江淮大众。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是处于边生产、边申请资质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9月3日,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清单,共有30家新能源生产企业因为在过去一年内未生产新能源产品而上榜。
根据工信部的“汽车行业退出机制”,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
“清单的出台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新一轮洗牌即将开始。”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豪门品牌、合资品牌大举进入,新势力加紧“围攻”,留给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时间已日渐紧迫。(记者 严薇 孙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