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宋海霞印象深刻的是在今年1月6日,他们结束了一天带电消缺作业,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运检一班的缺陷报告,位于华田工业园的一处线路受损,存在安全隐患,申请带电消缺。
经过分析,此线路受端有进出口贸易加工厂等众多重要客户,且当前负荷较大,当时的天气又存在降雪可能,线路设备受内、外恶劣因素重重考验,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那天我们的班组抢修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一整天,如果再超负荷作业,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宋海霞回忆说,因此,她主动请缨,“让我去吧。”
在得到许可后,宋海霞与小组成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现场勘查,进行危险点分析,制定作业方案,严格遵守标准化作业流程,顺利排除了设备隐患。
“在高处作业,寒风吹得人关节痛,但是看到加工厂负责人安心的笑容,我心里还是觉得暖暖的。”宋海霞说,每到这种时刻,她便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申请16项发明专利
除了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宋海霞还把心思用在了创新上。这都源于2016年2月的一次安全日学习活动。
宋海霞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对带电作业安全隐患进行了梳理学习,其中,绝缘防护用具的试验问题引起了她的注意。
“现有绝缘防护用具统一进行周期性一年的电气试验,但试验后的绝缘防护用具被击穿后无明显外伤,就无法及时发现、更换,这会给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来安全隐患。”宋海霞暗下决心,不能让同事们因为装备不过关而流血流泪。
说干就干。宋海霞与几个同事成立了“攻坚小组”,工区图书角的电气设备试验原理相关书籍不知道被他们翻了多少遍,高压实验班工作人员也成了他们的“老师”。
原本在学校就对工程制图有着浓厚的兴趣,宋海霞便自告奋勇,一个人承担起设计图纸的绘制任务。她白天工作,晚上就加班绘图。半年多,绘制的图纸叠成了小山。
不断尝试、分析、总结,力求立足生产需求创新、创效,仅用了半年时间,宋海霞和她的小组成员就研制出了8套绝缘工器具电气试验平台,全面消除了常用装备的安全隐患。
从此以后,创新成了宋海霞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依托公司建立的“朴明创新工作室”,以技术革新、QC活动为载体,宋海霞和她的小组成员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创新方案。
如今,宋海霞已经进行了多种专业工器具的改进,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进行了16项发明专利申请。以带电作业用绝缘横担为例,通过创新改进,宋海霞将带电更换横担及绝缘子等作业效率提高了50%,年均减少经济损失40万元。
截至目前,在宋海霞等人的努力下,她所在的带电作业班共完成1480次带电工作,同比增长27%,抢修32次,不停电作业化率达到90%以上,减少停电时户数40648时户,多送电量550万千瓦时,其中业扩接火率保持100%,为供电可靠率的提高和线路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