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9-21 10:50:55
|
查看全部
随着嘉峪关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当地民众发现“这个小石头还能卖钱”,民间艺人便开始投入石头画创作,“石艺画”问世市场。
“当初的石头画粗糙、随意,多为民众日常生活所见所闻,规模不大。”极具绘画天赋的盛爱萍相信“与石头呆久了,就会心有灵犀,每个石头都有它的故事”,用石头还原中国经典故事成为了她创作的灵感。
凭着对艺术的追求,30岁的盛爱萍进入高校学习美术三年。2004年,她创立了大漠风情石艺馆,尝试用石头创作国画、油画、卡通画等,作品也由最初的仕女画,逐渐扩展到历史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草、动漫卡通等系列精品,诉说着西部戈壁的奥秘和变迁。
盛爱萍还从万千细小的碎石中找寻着其独特的故事,创作天然石艺画《红楼梦》168幅,讲述《石头记》的细腻多情;创作《百美图》,展示古今美人的喜怒哀乐……作品深受喜爱,她被石头界誉为“让石头开花的女人”。
日渐,造型奇特、颜色丰富的戈壁风砺石“飞入寻常百姓家”,喜爱和收藏石头的民众越来越多,戈壁石也成为海内外石友前来探寻的宝贝。
2017年,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被中国官方确定为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被加入石头画中。
54岁的甘肃嘉峪关人刘宗学用细沙和石头创作了“一带一路”石艺画,再现了古丝路昔日商贸辉煌场景。为了让石艺画艺术不断传承和发扬,刘宗学推出了石艺画民俗体验游,将其纳入了当下最火爆的研学旅游中,成为了中小学生旅行中最具意义的手工课。
“市场更新换代太快,石头也会越来越少,总担心石艺画有一天会消失。”刘宗学说,这项文化事业必须得有人来守候和创新,他将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召回”家乡,共同开发创新。
“90后”儿子刘立新说,他将借助网络平台、民俗体验等新颖方式,将更多的西部文化符号融入石艺画,以年轻人的视角来创作,让历经风雨的戈壁石成为承接古今的文化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