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今天通过你的报道能够如实地向日本社会传递这个信息。从全国人大代表的角度,我们希望日本社会和方方面面能够倾听中国人民的声音,能够客观地看待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发生了什么,这样两国就能够找到对话的基础。谢谢!
这个回答用时10分06秒钟,约 1675个字,这是我在新闻发布会上最长的一次答问。一般在发布会或者记者会上讲话太长,容易让听众感到拖沓,这个回应虽然长,但说出了很多中国人的想法,所以没有出现抓不住听众的情况。不过事后我还是总结了经验,认识到想面面俱到就容易被问题牵着走,以后应力求更加简洁和专业。
那天发布会一结束,就有中国记者现场采访了这位日本记者,他显然对得到提问机会和我的回应都还是满意的。无论是发言人还是记者,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持有一致的立场,记者希望有提问的机会,希望发言人坦诚面对问题,但不可能期待对方的回应一定符合自己的观点。
发布会之后,国内媒体以“傅莹回应日本记者所谓‘中国外交咄咄逼人’”为题进行了报道,也有的评论文章间接批评了日本记者的提问和他对中国外交表现出的观点,认为我说的“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是对日本记者的嘲弄。这种舆论似乎给日本记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日本国内也出现批评的声音,甚至在日本驻京记者中有一个说法,不要再向傅莹提问了,免得受到奚落。
2017年,国内媒体和网络对我回答 CNN记者的提问和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报道中,有不少以“傅莹怼美国记者”“他们又对中国军费指手画脚,却被傅莹怼了回去”“傅莹教你如何怼回‘刁钻’问题”等为标题,来表现我对外国记者和学者尖锐提问的反应。其实,以“怼”的方式与外界打交道,并不是我的本意,如果真的是一遇到不舒服的问题或者批评就“怼”,不一定总能实现传播的目的,若凡事都用个“怼”字,反而会显得不自信。
在国际论坛场合,或者是在新闻采访的一问一答中,无论是问者还是答者,都需要用坦诚和智慧去赢取听众,可以批评对方,也可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双方精彩的对话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中国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国际社会中得到的了解和理解相对少一些,尤其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更多更深,遭遇不公正批评并不鲜见。越是这样,越需要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政策,据理力争,用事实说明情况、揭示偏见、弥合差距。中国从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家逐渐成长起来,经历了艰难的过程,而培育起与之相适应的大国心态也需要一个自觉的过程。
国与国打交道,和人与人打交道有很大的相似性,彼此需要尊重、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抬杠”,就开始“怼”,而是应该用更加智慧的方式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讲究说话的技巧,有些重话用轻松的语气表达反而更有效果。无论是回应记者的质疑还是面对国际场合的辩论,我的体会是,心思不能仅放在如何战胜对手上,更要着眼于赢取摄像机背后的广大公众的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更多的人听明白我们的观点和主张,从而为国家争取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这样也能更好地展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