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2|回复: 7

傅莹:世界需要更多地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发表于 2018-9-21 16:34: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北京日报



  2013年3月,傅莹走进新闻发布厅。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傅莹 著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她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刚毅果断。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让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形成了外交场上独具特色的‘傅莹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的这番话是否也是你的“傅莹印象”?

  上周四,傅莹携新书《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亮相北京大学“博雅视界”外事大讲坛,做了题为《世界需要更多听到中国人的声音》的主旨发言。她说——

  《我的对面是你》讲的主要是我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和体会。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和态度。尤其现在,如何去传播中国信息,如何维护国家形象,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美国不少记者和学者承认,在美国都是美国人在讲中国。美国媒体记者已经习惯于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关于中国的二手信息。许多在美国流传的说法,在我们看来是不准确甚至是满怀偏见的,但是因为没有其他信息去对冲,人们往往笃信不疑。

  这些年美国出版了不少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例如白邦瑞2015年写的《百年马拉松》,纳瓦罗2011年写的《致命中国》。虽然充满了臆测,也没有严肃的学理分析,但据说在美国还挺有市场。普通美国人看了这些书,会对中国产生误解,甚至是愤怒。

  当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大众的视野,当许多国家的公众都希望了解中国的时候,我们如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信息?能不能也拿出同样生动的书籍和文章,去满足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饥渴?

  沟通是必要和有用的,只有建立起这样的信念,才有可能做出努力,才能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人的声音。

  傅莹把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态度和方法归纳为“道”与“术”——沟通的手段千差万别,最基本的是坦诚相待,讲真话、讲实话,用事实去打动人,对内对外皆是如此。“对沟通评判的依据是结果,不是我想讲什么,甚至不是我讲了什么,而是对方听懂了什么,进而接受了什么。”

  她亦对年轻的学子们提出期望:“习近平主席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富有前瞻性和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主张。年轻一代将在新的世界平台上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和国家的复兴目标,对你们来说,学会沟通和善于沟通,这将是跟上国家走向世界步伐的起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参考。”(婷文)

  相关资料

  傅莹女士,2013年-2017年担任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曾担任驻英国等国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

  全书分三部分,共七章。

  第一部分“解析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分别从民法典、环保、个人信息保护、反腐败、国防费、妇女儿童保护、中国的国际角色等方面,再现了作者是如何在发布会上回应各方关切的。

  第二部分“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条分缕析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呈现了一位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部分“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主要谈作者参加一些国际论坛的体会。

  书摘

  “怼”不是我的本意

  傅莹

  在与外国驻京记者打交道时,我有一个印象,就是日本驻京媒体多,记者也多。全国人大组织活动的时候,日本记者也是最踊跃参加的,在每次的专题吹风会上,日本记者来得都比较多,他们尤其关心经济议题,虽然有的人讲中文并不流利,但都很努力学习,也敢大胆地使用,在座谈会上日本记者提问都尽量用中文。不过,日本记者在我的新闻发布会上举手发问却比较少,据说是因为不愿意被“怼”,怕丢面子,这与日本记者第一次向我提问的经历有关系。

  2013年3月4日,在我第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日本共同社记者用中文提问:“我想问一下有关海洋的问题,中国如何描绘建设海洋强国的蓝图,怎样缓和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的摩擦,中国外交是否会更加咄咄逼人?”

  他的提问给了我介绍中国海洋政策的机会。我回答说: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阐述。中国首先是一个陆地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所以,中国要进一步地对外开放、进一步地融入世界,加强海洋建设是必须的。但是中国的海洋建设要走的路径仍然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尤其是要注重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合作。在这方面,我过去参与过相关的工作,比如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上合作就有不少进展。

  在日本记者提问中,对中国姿态强硬的担忧当时在周边国家中有一定的共性,我觉得应当有所回应,于是说:

  你提到中国的对外姿态是不是会更加咄咄逼人?关于这个说法,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听到不少,我有一些来自美国、欧洲的朋友,与我探讨过这个问题,说你们这样讲是什么意思、你们那样做是什么意思、你们是不是有点表现得咄咄逼人?这可能不光是日本方面的看法,在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关切,媒体也有这样的报道。

  像中国这样一个过去积贫积弱的国家,现在发展强大起来了,慢慢地在国际事务当中,实际上中国可以说是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了,我们已经走到世界比较居中的位置了。当然世界中心舞台上过去传统的大国很多,而中国是一个新来者,肯定会引起关注,大家评头论足,关心你的一言一行,想要了解你,想知道中国来了以后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要做什么?会不会来了以后与大家都相处不好,还是能够融入地区和世界。

  而中国有很多与以往传统大国不同的地方,我们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人口多,发展速度快,而且还在继续快速发展,所以别人不一定完全了解和理解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人,从过去500年国强必霸的国际关系传统出发,从这样一个逻辑出发,来预判我们的未来,也会寻找一些现象来印证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现象是有的,我觉得有这种情况也不奇怪。

  日本记者是从日本公众的角度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但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尤其考虑到中国人对日本的特殊历史记忆,这样的问题让人难以接受。因此我也需要让他和日本公众了解中国人的感受。其实他提问的时候,现场就有反映,我利用现场的气氛把话头转向了中国人的立场:

  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见,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这个差距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实际情况,要看到这个现象的存在。

  首先从政策上来讲,我前面也提到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方面,我们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主权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维护地区和平、世界和平,这个基本的原则立场三十多年没有动摇过。但是在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在领土争议问题上面对一些困难的情况下,有的国家采取挑衅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果断地应对、面对和处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向地区释放一个重要信号,要维护地区和平,要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秩序。亚太地区要在世界上维护和平,国与国之间要有信誉,要信守彼此之间的承诺,要信守达成的共识,否则就乱了。

  你刚刚提到如何解决与邻国的争议问题,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原因比较清楚,讲得比较多了,我就不再重复了,中国希望通过对话、磋商,通过商谈去解决分歧和矛盾。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如果对方选择的是强硬的举措,选择的是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希望共同社的记者可以把这句话带给日本政治层面的人,带给日本的有识之士。我们想知道日本的人民、日本的领导人,了解不了解中国人民的想法,了解不了解钓鱼岛的历史事实,他们能不能客观地面对?

  钓鱼岛的基本事实是非常清楚的。一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从当时中国的清政府手中窃取了钓鱼岛,这个历史事实是清楚的,日本政府的文件、档案和日本学者的书里,对这个都有记载。我真的希望能够把这些情况如实地让日本人民听到。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都要归还给中国,这个历史事实也是清楚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在讲到钓鱼岛的时候,总是讲要尊重“二战”之后的胜利成果。三是,去年日本政府采取购岛行为,违背了两国建交时达成的共识,如果这个共识不存在了,中国的克制也没有基础了,所以,中国的海监船到钓鱼岛海域巡航是必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16:35:26 | 查看全部
  我希望今天通过你的报道能够如实地向日本社会传递这个信息。从全国人大代表的角度,我们希望日本社会和方方面面能够倾听中国人民的声音,能够客观地看待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发生了什么,这样两国就能够找到对话的基础。谢谢!

  这个回答用时10分06秒钟,约 1675个字,这是我在新闻发布会上最长的一次答问。一般在发布会或者记者会上讲话太长,容易让听众感到拖沓,这个回应虽然长,但说出了很多中国人的想法,所以没有出现抓不住听众的情况。不过事后我还是总结了经验,认识到想面面俱到就容易被问题牵着走,以后应力求更加简洁和专业。

  那天发布会一结束,就有中国记者现场采访了这位日本记者,他显然对得到提问机会和我的回应都还是满意的。无论是发言人还是记者,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持有一致的立场,记者希望有提问的机会,希望发言人坦诚面对问题,但不可能期待对方的回应一定符合自己的观点。

  发布会之后,国内媒体以“傅莹回应日本记者所谓‘中国外交咄咄逼人’”为题进行了报道,也有的评论文章间接批评了日本记者的提问和他对中国外交表现出的观点,认为我说的“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是对日本记者的嘲弄。这种舆论似乎给日本记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日本国内也出现批评的声音,甚至在日本驻京记者中有一个说法,不要再向傅莹提问了,免得受到奚落。

  2017年,国内媒体和网络对我回答 CNN记者的提问和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报道中,有不少以“傅莹怼美国记者”“他们又对中国军费指手画脚,却被傅莹怼了回去”“傅莹教你如何怼回‘刁钻’问题”等为标题,来表现我对外国记者和学者尖锐提问的反应。其实,以“怼”的方式与外界打交道,并不是我的本意,如果真的是一遇到不舒服的问题或者批评就“怼”,不一定总能实现传播的目的,若凡事都用个“怼”字,反而会显得不自信。

  在国际论坛场合,或者是在新闻采访的一问一答中,无论是问者还是答者,都需要用坦诚和智慧去赢取听众,可以批评对方,也可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双方精彩的对话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中国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国际社会中得到的了解和理解相对少一些,尤其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更多更深,遭遇不公正批评并不鲜见。越是这样,越需要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政策,据理力争,用事实说明情况、揭示偏见、弥合差距。中国从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家逐渐成长起来,经历了艰难的过程,而培育起与之相适应的大国心态也需要一个自觉的过程。

  国与国打交道,和人与人打交道有很大的相似性,彼此需要尊重、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抬杠”,就开始“怼”,而是应该用更加智慧的方式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讲究说话的技巧,有些重话用轻松的语气表达反而更有效果。无论是回应记者的质疑还是面对国际场合的辩论,我的体会是,心思不能仅放在如何战胜对手上,更要着眼于赢取摄像机背后的广大公众的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更多的人听明白我们的观点和主张,从而为国家争取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这样也能更好地展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自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1 17:36:22 | 查看全部
傅莹好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1 17:36:45 | 查看全部
让更多的人听到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1 17:37:19 | 查看全部
听到来自中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7:39:28 | 查看全部

回 2楼(敬业心) 的帖子

女外交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7:40:11 | 查看全部

回 3楼(敬业心) 的帖子

传遍全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7:40:46 | 查看全部

回 4楼(敬业心) 的帖子

美丽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