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回复: 2

冯骥才:文学是孤独的,也不是孤独的

发表于 2018-9-25 00:41: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网> 悦读> 正文



冯骥才:文学是孤独的,也不是孤独的
2018-09-23 07:03:45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于20号晚上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成为首部赢得鲁迅文学奖的小小说作品。冯骥才在获奖感言中说,“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对于一个年老的作家则是一种精神的安慰。”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于8月11日揭晓,7个奖项共34篇(部)作品获奖,既有冯骥才、阿来这样久负盛名的前辈作家,也出现了弋舟、石一枫、李修文、李娟、马金莲这样的“70后”“80后”青年作家;既有阿来这样成就显著的“熟面孔”,也出现了诸如西海固的马金莲、天津蓟县的尹学芸这样来自基层、新近涌现的优秀写作者。

  冯骥才在获奖感言中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投身现代化冲击下濒危的文化遗产抢救中,渐渐放下了一己的文学写作,特别是几乎完全中断了小说创作,这使他与读者疏离开来并渐行渐远。这对于一个已和读者融为一体的作家来说,是常常感到“痛苦”的事,可是抢救与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个使命是时代性的,不能拒绝。

  “我别无选择,只有听命于时代,听命于文化的责任。直到2013年我年过七十,行动力差了,在书斋的时间多了,文学又情不自禁地返回到我的身上,获奖帮助我重温这种文学感觉。文学既是孤独的,也不是孤独的,因为支撑文学的还有读者。因此,我会与文学、与读者相伴终生。”冯骥才说。

  凭借《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奖的青年作家石一枫说,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想表现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里一类典型人物的命运。他们在遍地机会的时代抓住了机会,在烈火烹油之后宿命地归于失败,但也有着令人唏嘘的悲剧意味和英雄色彩。他们和19世纪欧洲的于连、拉斯蒂涅,20世纪美国的盖茨比存在着某种呼应关系,而这种呼应关系本身似乎在从一个侧面说明着中国这片土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巨变。

  他说,正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写作也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价值。它可以通过娱乐自己而忘却别人,也可以通过娱乐别人而养活自己。它可以是大众面前的表演,表演的内容仅仅是“在写作”,也可以是独属于一个人的秘密,秘密得绝不承认自己“在写作”。

  “各式各样的写作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而在诸多传统之中,我更希望自己有能力去继承的,是发祥于100年前被称为‘新文学’的那个传统。中国的巨变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使得文学写作有可能成为一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工作。我深感自己必须拿出更真挚的态度、更诚恳的精神,才能回馈我们的传统与时代。”石一枫说。

  据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六卷)已由评奖办公室编辑完成,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即将上市。

+1
冯骥才文学写作在写作80后青年作家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星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5 18:01:17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2:09:34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