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06|回复: 2

不负丹青照汗青 ——追忆吴冠中二三事

发表于 2010-7-8 11:29: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2311209_11n.jpg


     吴冠中走了。

    从生到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但每个人的“走”却大为不同:有的人人走如灯灭,无热无光;有的人走如火炬燃烧,把光和热永久留在人间。

    吴冠中就属于后者。几年前,因为一家周刊写一篇专访,我去吴冠中家采访。记得那一天特别热,虽已立秋,但俗称“桑拿天”的秋老虎还肆虐着北京。吴冠中住在丰台区方庄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十几平米的客厅,一对半新不旧的棕色皮沙发,一张普通的玻璃面茶几,一个老式的胶合木灰色书柜。真不敢想象,这就是动辄在拍卖市场上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画价的著名画家的家。在许多人已拥有豪华别墅、宽大画室的今天,屡创拍卖天价记录的吴冠中就在这里创造着他的快乐,享受着他的快乐。这让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2311209_41n.jpg

2007.10.16吴冠中在中国美术学院 李迪斌摄.

    采访是从吴冠中给故宫捐画说起。就在接受我采访的前几天,吴冠中做出决定:把他的《一九七四年•长江》以及他的两幅水墨画《江村》、《石榴》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一九七四年•长江》是吴冠中油画创作的标志性作品;《江村》、《石榴》是他的水墨画代表作。吴冠中说这是他给“女儿”找了好婆家,把女儿“嫁”出去。没想到,这其实只是吴冠中“嫁女儿”的开始,这以后他开始向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大量捐画。就在吴冠中逝世的前两天,他还派儿子吴可雨向香港美术馆捐赠了5幅作品。吴冠中把他心爱的“女儿们”都嫁了出去,他没有把“女儿”嫁给富豪、权贵,而是嫁给了贫寒的“婆家”——公立的美术馆。有人说,你的作品为什么不自己留着,或留给子女?他笑笑说,我的房子、钱可以留给子女,但我的作品属于国家。《淮南王书》中有一句话:“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岂非说吴焉?正如庄子所言:“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吴冠中就是一个顶天立地,既不“喪己”,也不“失性”的“正民”。

    那次采访,吴冠中谈兴很浓。他谈到画不仅要“形美”还要“意美”。我们知道,1979年吴冠中曾在《美术》杂志发表《绘画的形式美》的文章,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那是一篇对美术界 “内容决定一切”的“极左”路线拨乱反正的檄文。这次他却谈画要有内涵,要有意境,“画中要有诗,要有诗的意境”。他认为现在美术界追求形式已偏离了方向,有些艺术不讲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美。“没有内涵的形式美是苍白的,是感染不了人,打动不了人的”。可见吴冠中的思想一直是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且还走在潮流的前头。

    他特别强调艺术来源于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而且表达的形式要和感悟相符。人在自然中、社会中,往往会受到某种触动,产生某种灵感,这些触动或灵感有的可以用形象表达,比如说绘画;有的可以用语言表达,比如写诗,并不是所有的感悟都可以用画来表达。他举了一个例子:我带我小孙子到公园去玩,看小孩玩,买了把刀,买了刀很高兴,挥舞着打蜻蜓,打什么东西。后来到了湖边,他想打鱼他就没办法了。他要打鱼他就要买渔网,不同的对象就要用不同的工具。何时写诗,何时画画,要看表达什么内容。“表达的形式恰到好处就是好作品”。有时候画面怎么也表达不出心中的感觉,就用诗或一段话来补充表达。宋代易经大师邵康节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物,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以目观物,即以感官观物,其所得为感;以心观物,即以感觉思物,其所得为理。吴冠中对画理的体会可谓精深。

    吴冠中还对中国审美教育的现状深深的忧虑,他认为国家应加强审美教育,“文盲消灭了还要消灭美盲”,人民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才能真正上来。“位卑未敢忘忧国,”吴冠中的思索范围已超出了一般艺术家。

    吴冠中敢于直言的性格在这次采访中也显露出来。他尖锐地批判了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思潮,他对当前一切向钱看,为了卖画而卖画,怎么好卖就怎么画的风气十分痛心。他对市场炒作尤其厌恶,他说:“一件作品成为国宝要经历历史的长久检验”,不是现在说怎样就怎样。他对自己的画卖高价很淡然。“有人在拍卖会现场打电话告诉我说你的画又拍了多少多少钱,我说这个价格不准”,吴冠中指指自己的胸脯说,“这个心电图不准,因为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吴冠中把一件好作品的标准定位在经过历史的最终验定上,这种境界在当今市场大潮中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本来,吴冠中完全可以过上现在许多“艺术大师”的奢华生活,住别墅,坐豪车,但他没有,这些东西他似乎视而不见,他专注于他的艺术,当一幅幅得意之作出于他的笔下时,这些就是他心中的别墅、豪车。他不做物质的奴隶,也不做富裕的享受者,创作出新作品是他最大的乐趣。正象一幅对联所写:“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有时联想,生在乱世,境况惨淡,你不面对也得面对,有时“直面”也是一种无奈而已;你若生在盛世,面对浮华社会,灯红酒绿,物欲横流,而你能淡定,不为利所趋,不被名所动,这才是真的猛士吧!、

    采访完后,吴冠中欣然和我们采访人员合影留念,吴冠中典型江南人的身材,在我们中间显得矮小、瘦弱,但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他十分高大,让人仰视!
12311209_81n.jpg

吴冠中在《沧桑入画》展览开幕式上讲话 李迪斌摄.


    那次采访后,我又有了几次和吴先生打交道的机缘。

    2007年10月,“沧桑入画——吴冠中艺术展”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我随同吴冠中前往并下榻在同一家宾馆。开幕式那天,吴冠中特意穿了一件鲜艳的红色夹克衫。红色是吴冠中最喜欢的颜色。抗战时期,吴冠中随学校南迁至云南。他突发异想,自己买布,让裁缝制了一件大红袍,穿在身上招摇过市,颇引发一场轰动。那是一次青春的萌动!从年轻到年老,吴冠中心中永远燃烧着激情的火焰,永远有新的想法在他的心中纠缠、碰撞、迸发……,最后绽放、凝固在他的作品中,也许这就是他热爱红色的原因吧!

    那次展览,院方特意安排了他参观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1936年,吴冠中就是在这里从浙江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转考入杭州艺专。那天他和一群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见了面,他特别兴奋,与学生们交谈了很久。过去的青春岁月,那血与火的日子,一定为吴冠中日后的创作留下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当年,吴冠中毅然放弃了“有前途”的工科学业改学美术,从此开始了吴冠中“炼狱”式的艺术生涯。我想到了鲁迅当年弃医从文,他要在心灵上医治中国人的病;吴冠中弃工从艺,他要用美唤起人们的良知。

     那一次,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陪同下,吴冠中参观了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园。在新校园,吴冠中说,他当年很喜欢文学,至今文学和美术到底更喜欢哪个他仍然分不清。在文学上,吴冠中最崇拜鲁迅,特别喜欢鲁迅的小说。甚至他发现家乡宜兴的美,画出家乡的美,也是从鲁迅的小说中得到启发。也许吴冠中的性格与鲁迅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很多相同之处才使其然吧?

    新校园建在杭州西子湖畔,新校建筑新颖别致,围绕一座叫“象山”的小山而建,依山傍水,风景十分优美。当听说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已近万人时,吴冠中说,美术院校发展很快是好事,但向什么方向发展,培养什么样人更重要。他认为这么多学生都冲着当画家来有问题,有那么多人能成画家吗,成“家”要吃多少苦做好准备了吗?特别是画画成家要经过“炼狱”,而且二三十年的磨练时间都嫌短。“一夜成名”,画家不可能。宣传教育不能误导大众,学校更不能误导学生。吴冠中如此铮铮挚言经常在我耳边响起。
12311209_91n.jpg

吴冠中在走进798学术研讨会上讲话  郑鑫摄.

    2008年3月,吴冠中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展览是他众多展览中最别具一格的。这个展览“不搞开幕式、不请领导、不买作品”,最有意味的在是,这个展览没有任何“官方色彩”,完全发自自主,起自民间。吴冠中说:“来这里展览,我有回家的感觉”。回家办展——这蕴含了多少吴冠中的企盼和愿景啊!

    798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吴冠中2007年的新作。观看作品,一张张、一幅幅,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是的,吴冠中总是在超越,总是在创新,他的脑海中永远翻腾着新的浪花。他总想创作出现在没有,古人没有;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甚至连自己也没有的新作品。反观当下,一些成名的艺术家,一旦形成自己的某种风格或市场认可某种风格后,往往会靠着这些“老本”一直吃下去,“功成名就,稳坐钓鱼台”。但吴冠中不,他永不满足。他没有练过书法,但晚年的他却想改变书法的面貌。他说,汉字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有造型美的构成,在这个里面我找美的构成,汉字的结构与绘画的结构同样有价值。而且内涵都是写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观点,这个观点、想法内涵必须要和这个字吻合,字的外形和含义要一致。我要试一试,给汉字一些新的生命。多少人为他捏一把汗,甚至有人骂他“狗屁书法”,但他不怕。这次展览就有他十余幅书法创新作品——用新的造型艺术创作的书法作品。我问他对新书法作品的看法,他还是那句话:对与错,好与坏,让历史去评说吧!惊世作,数张画纸;发真声,一支利笔。已成名,已成大名的吴冠中,永远有创新的意识,更有不怕失败的勇气!

    马克思有一句精辟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理论创新的探索,他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剩余价值的秘密。他为改变世界,亲自参加了国际工人运动。吴冠中则把“推翻成见”看作是“知识分子的天职”,而“创造新意境、新审美,更是艺术家的身家性命”。吴冠中用无可争议的艺术成就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他让所有的艺术家知道,创新才是艺术创作中最珍贵的东西。
12311209_101n.jpg

    自那以后,我又在《吴冠中全集》发行、吴冠中版画展览等等一些场合与吴冠中见过几次面。再后来就是他陆续给新加坡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捐画的消息传来。这期间,我再也没有见过他。2009年2月在由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前一天,我打电话给吴冠中,表达了想同他聊聊,再写一点东西的愿望,他在电话中说:“不必再聊了,你对我已经很了解,你写东西我放心,你尽管写吧。”他建议我参加一下展览开幕后的研讨会。“我就不去了,免得大家不好意思批评我,”他嘿嘿笑着挂了电话。不想,这竟成了我们的最后一次对话!

    吴冠中走了,他的人生定格在91岁上。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吴冠中几乎经历了中国大变革的所有时期: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晚年的吴冠中,遇上了中国近代又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凡居大变乱之世,社会一切变者虽多,然必有其沿袭者;凡思想大变之时,其新创者虽多,亦必有其相承者。吴冠中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挚爱的美术事业,他把自留的艺术作品大部分捐给了国立美术馆。他走时住的还是方庄那套极普通的房子,但他却用“丹青负我”的气概,以“我负丹青”的虔诚,把人生的意义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生命的价值定格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吴冠中没有走。(文/李迪斌)(来源: 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0 23:00:0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22:18:31 | 查看全部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