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0年7月6日央视《新闻1+1》播出《高温天气不能低调应对》,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今天我的开场白非常地简单,一个字,热!
(播放短片)
乘客1:
热,比我们那儿热多了,我感觉。
乘客2:
好像进了炉子里一样,有一种憋闷憋闷的感觉,心里边特别不舒服。
记者:
只有三分钟的时间,我们刚才磕下的这枚鸡蛋现在就已经有六成熟了。
解说:
阳光直射,闷热无风。昨天今天,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不少地方的气温已经突破了40度,北京的地面温度最高竟超过了68度。来自气象部门的数据,这个时期,这个温度,历史罕见。看看高温笼罩的中国地图,伴随着炙热的阳光,闷热的空气,交通、医疗、供电、供水,还有户外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一时间从北往南,全国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政府,都同步进入了紧急应对的状态。
(7月5日新闻)
主持人:
持续的高温下,广州、湖南、海南、河南等省交通处行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而大部分地区的酷热天气仍会持续。
解说:
建筑工地的工人,医院的应急供电公共交通的防暑降温。今天,北京市很多区域的气温继续突破40度,山东全省有个市发布的高温预警。36个观测站点的最高温度超过了37摄氏度,海南也发布了高温预警,局部地区高温38度,高温突破历史纪录的极限。广东省88个市县发布了高温预警,浙江8个县市拉响高温警报,发出最高等级红色预警的市县,气温达到了39.3度,而处于最北省份的黑龙江更是从6月份开始,就在不断拉响高温警报。6月10号,素有“冰城”之称哈尔滨,过高弃文就达到了37.3摄氏度,这在哈尔滨近50年来,整个6月份的气温史上排在了第二高位。2010年,这个刚刚开始的夏季,大半个中国就已经开始接受高温的考验。
(新闻)
持续高温让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出现用电紧张局面。漯河市电力部门启动供电应急预案,确保电力有效供应。
解说:
面对高温,很多地方用电量急速增大,在广州,全市的用电负荷已经接近广州电网的最高负荷,很难想象,如果广东的高温天气继续持续下去的话,电力供应将会面临什么样的考验,目前广东已经启动了今年夏天首轮错峰用电。而在河北,电网也是持续紧张,昨天,最高负荷已经超过了两千万千瓦,如果最高负荷达到两千二百万千瓦时,就只能对部分的工业企业实行有计划地限电。
除了电,还有水。今天上午10点,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最新报告显示,昨天市区日供水量达到286万立方米,也创下北京百年供水史上最高纪录。很多人担心,7月才刚刚开始,这水这电,在今年,又将会经受什么样的考验?
田万军(锡林郭勒盟太朴寺旗村民):
今年浇了一回也不行,高温过于热,时间长不下雨,浇这点不顶事,莜麦都干了尖子了,小麦基本死完了。
解说:
城市在为创记录的水电紧张,而有些省份,农业也面临着干旱的考验。在内蒙古干旱日趋严重,事实上从6月初开始,内蒙古的平均气温就比往年偏高3到5摄氏度,连续的高温,让此时本该生长到50公分高的秧苗,现在只有10公分左右。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发布今年首个干旱黄色预警信号。
工地负责人:
现在以后天气热了,我们把(工作) 时间给提早了,早上五点半开始,到十点半,下午可以晚一点,两点半到四点半,以防这种工人在这样的天气下会中暑。
解说:
面对高温,很多人在担心今年的夏天,很多地方政府也不得不提前启动应对措施。在广州,全市488个庇护站首次开启高温防暑措施,对于露天作业的工人,一些地方要求,高温时要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气温达到37度时,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4点,严禁露天,高强度体力施工,并组织专人巡回检查。今年的高温来得过早而猛烈,于是有媒体评论说,高温灾害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特有灾害类型。如今,应是转变对高温天气固有观念的时候了。
主持人:
对于高温天气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却是复杂和多层面的,有气象专家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用自然现象来形容高温天气了,而是应该用灾害性天气。岩松,怎么看待这样一个表述上的变化?
白岩松(评论员):
既然你的开场白是一个字,我的回答是两个字,一个“高”,一个“低”。这种高绝不仅仅指的是气温高,气温是足够高了。如果要仅仅是几天气温高,他是一个间接性的灾害性天气,就属于它不一定直接给你带来巨大的伤害,但你要应对不利的话,是会带来灾难的。如果持续的高温,当然是灾害性的天气,包括旱情加剧,社会运行的成本等等。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高”是今年我这么多年做新闻当中少见的媒体及中对公众对高温高调关注的一次,包括像百度的搜索等等,从5、6月份开始,也是持续的上升。这种高调是我愿意看到的,因为说明我们是一步一步在去更靠近人的感受。
但是同时在这种高调关注当中,你注意到了另一个字,就是“低”,这种低是由几个因素构成的,第一个你突然发现我们应对的能力很低。像跟洪水、旱情、地震等等灾害性的天气比较起来,它们都有一套很成熟的应对机制。但是面对高温的时候,你发现有点懵,到底该怎么应对,各个行业都不知道,连北京这样的城市,也是临时这两天要把高温费突然增加了,说明这是一个及时性的想法,不是一个预案的问题,这是一个“低”,我们应对的能力比较低。
第二,相关的政策门槛等等都很低。比如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是全国总工会、卫生部、劳动部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是1960年,而且还是一个暂时的。就是防暑降温措施的这种暂时的应对,现在居然是暂时的,而且是1960年,而现在是2010年,也就是说足足隔了50年,这还不足够低吗?我觉得这一高,高度关注和门槛很低,应对能力很低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许会推动下一轮的进步。
主持人:
你提到媒体高度的关注,很多媒体高度关注的是高温天气下所给的补贴,你觉得这是不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白岩松:
不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表象上的问题。在面对高温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运行,我觉得最核心的是人。在考虑人的时候,人的什么权利是最重要的,在高温天气下,是你的补偿,你买防暑降温的东西?不。我觉得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他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让我突然感觉一惊的是,我的老家打来了电话,我的老家在呼伦贝尔,那是一个避暑圣地,晚上夏天要盖被子的,但是前几天37、38度。我妈的一个老同学打了电话说,我已经快活不下去了。你看高温会面临着生命健康的考验。
还有昨天中午12点,北京火车站一个孩子在送妈妈的时候,突然猝死,他以前没有任何病史,那么有可能是高温催化他的。这个时候你当然就要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把生命权和健康权牢牢地放在第一位。有的时候你发多少钱,比如说,北京涨到了120,一个月,你认为它能起多大作用?还有我们辛苦的很多的农民工,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会不会就把它给攒起来,因为大家日子都过得很紧。另外,花了这笔钱的用工单位,会不会认为我已经发了这个钱了,我就照样用工,我觉得这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生命权和健康权,这就是,上午工作到10点半就歇了,下午他开始工作的时间,我就点担心,还是两点半,应该推到四点多,或者怎么样,这个时候生命权和健康权要牢牢地成为全世界面对高温天气的时候,最重要,最要保障的一种权利,接下来,让钱来锦上添花。
主持人:
是的。既然说高温不天气已经冲击到人们的健康的生命的安全了,什么样的人群是我们最应该去关注的?
白岩松:
我觉得毫无疑问,是农民工。我们当然会关注孩子,但是你发现,基本上当处于高温的时候,为什么要放暑假,说明很长久以来,大家已经考虑到了,一个冬天冷,一个夏天热,孩子们很脆弱,要保证他们的生命权、健康权、发育权、生长权,因此这两个特别的假期,远不止是松驰脑子,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健康和他们的成长。因此他们基本错开了,可以由家里去照料。
但是农民工最重要的一个,最可怜的一点,最值得要关注的一点是,他们24个小时离家在外,并且所有的安排是被动的,他们不能主动地安排。你比如说他会跟工头说,我去阴凉地儿待会儿,这是不可能的,晚上的时候,我找个阴凉的地儿睡去,不会,恐怕他们住的帐篷或者住的临时的房子里,不会有空调,顶多有电扇。另外,洗澡是一个很大问题。另外,如果吃不下,睡不好的话,第二天还是要强力度的劳动,因此在高温天气下,全国所有的地区该如何善待和保护农民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我觉得是当下意义最重要的一个人群。
主持人:
因为我们看到媒体在关注这部分人群的时候,除了体恤到他们的艰苦、刻苦之外,也在某种程度上赞扬这种战酷暑的精神。
白岩松:
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我不觉得在大自然的灾害和大自然的威胁的面前的时候,我们要强调某种精神,这是“人定胜天”这四个字的另一种展现,而“人定胜天”在1998年抗洪之后中国就不做提了,因此我觉得热就是热,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工种,特殊的工种也要想办法,比如说交警非常地辛苦,你看,北京或者全国很多的地方,都会高温的情况下让他原来可能是一个小时一岗,现在变成半个小时一岗,不能在这个时候去强调精神,精神的背后就是生命受威胁。
主持人: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当高温天气成为灾害性天气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稍后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早上8点半,北京一辆公交车突然自燃,20分钟之后,火被扑灭,整个车只剩下了一个空壳,虽然没有人员伤亡,可这样的场景还是让大家胆战心惊。而最近几天,在重庆、广州、海南等地,也都出现的汽车自燃的情况,仅在广东佛山一地,一个月内就有16辆汽车发生自燃。
记者:
其中十条内巷,从五天前就每晚都会停电,停电的时间也越来越早,昨晚7点多就开始停电,这里的居民都苦不堪言。
广州市白云区马岗村村民:
她没有电(扇)就不睡觉。
解说:
在广州麻岗村,面对持续36度以上的高温,这里的村民一连五天过着没有电的日子。
小郑(外来务工人员):
就是好热。
解说:
在南宁的一个垃圾中转站里,阳光毒辣,气味难闻,外来务工的小郑带着她一岁多的孩子,实在找不到阴凉地儿,在屋檐下站了一会儿只好又回到旁边不足30平米的小屋里。对于这些居住在城市角落的农民工,这个酷热的夏天更是难熬。
在武汉,三天前,一个工地上,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的56岁农民工老林,在暴晒之下再也坚持不住,突然昏迷,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被紧急送往医院。仅仅两个半小时候,另一个55岁的农民工老赤也被送进了急诊科,而直到此刻,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有人在烈日下晕倒,而有人却得了空调病。
解说:
今天,我们在某大医院就了解到,今天发热门诊的就诊量就比平时增加了3成。
市民:
睡着了,空调可能开得太低,然后发烧,发完烧然后咳嗽。
解说:
显然一场罕见的高温,正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忍受力,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城市。近日就有评论指出,对于高温天气,我们已经有必要把它看作是一种还,一种与现代化、城市化有关的特殊灾害。而面对这种灾害,我们也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应对。
记者:
这里随便走几步,你都能感觉到,从脚底下透上来的滚滚热浪,而且在这里逛街,还很难能找可以歇脚的地方。你别看我身后设置了很多供行人休息的石凳,但是在这种天气下,实在是乏人问津,因为它们直接暴露在了太阳的直射底下,温度实在是太高了
市民:
最起码有个遮阳的吧,别让大家躲在这里。
解说:
在深圳,在这个没有遮阳篷的公交站,等车的人们不得不在一个角落,共同分享这块小小的阴凉。同样,在一旁金属质地的过街天桥,更是让人无法驻足。在这个人均绿化率已经位居国内城市前列的大都市,在骄阳的考验下,还是被晒出了一个又一个城市设施的缺憾。
但尚铭(《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研究》课题负责人):
这确是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目前城市化建设是非常快的,很多城市在最近十年到二十年,它是成倍地扩大,有些是成十几倍的扩大,必然会带来很多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更突出的是城市热岛问题会派生出其它一些环境问题。比如说大气污染会加重,还会带来一些卫生防疫等等这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个是必须及早加以重视的问题。
解说:
最近,一份成都城市到效应的遥感研究正式公布,研究显示,成都热导效应愈演愈烈,一定条件下,城区内外温差可达8度,毫无疑问,这让身处高温中心的市民更加酷热难耐,根据研究者的分析,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城市建设和改造活动密切相关。
但尚铭:
比如说城市建设的时候,我们城市的密集度,建筑密度应该适当,不应该是太密集,这是一个。第二个,假如说是我们在绿化布局上,在建筑材料上做一些相应的考虑,也会改善热岛效应。另外就是在我们的城市燃料结构上,还有燃料能源消耗上,加注意的话,也会有一些良好的效果。
解说:
以今天的北京为例,气温达到了41度,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也出现过这个纪录,和那时的北京相比,看看今天的北京,车增加了多少,空调增加了多少,高楼增加了多少,人口又增加了多少,这或许就是北京地面温度达到68度的原因。
最近,来自中国人口学会的研究数据,201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会首次超过农民人口。显然,对于眼下正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一场又一场高温天气,带给我们的除了炙热,似乎还应该有一个冷静的思考。
主持人:
通常我们会觉得,生活在城市,比生活在农村更美好,但是在高温天气之下,这种情况似乎颠倒过来了,岩松怎么看?
白岩松:
我觉得一个高温的天气,反而会暴露出你的很多问题,暴露出的一个核心的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现代城市的建造者,其实不如我们的老祖宗更以人为本。话怎么说呢?比如说去广州、去澳门、去香港、去南宁等等城市,你都会发现,它的老街是骑楼,什么叫骑楼呢?就是沿街的楼,到二楼这块的时候,向外延伸出两米来。因此你发现,老祖宗太聪明了,它下雨天的时候避雨,太阳热的时候遮阳。还有我们过去很多的街道是适合人行走的,两边绿树成荫,都保护你。现在我们随时看到的是玻璃幕墙,是水泥路面,因此外表好像很光线,里子很糟糠。
但是,这里就像刚才那个小例子,一个石凳建出来了,冬天冷,夏天没们坐,那么它有什么用呢?如果你要多建一个遮阳栏,把凳子变成木头的,也许真的就为人起作用了。最后你得出一个结论,建这个的人是不坐这个的,他在坐小汽车。
主持人:
是,岩松说的这些感受,相信每个人都成为体验过,或者思考过。
再来听一听,一位城市规划专家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
孔彦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实际我们更多的是要注意保留大型的规划中有的这些绿地,因为在我们规划的过程中,实际是已经注意了一些生态的廊道的设置,包括像北京市的八个街新绿地,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都是为了保留城里跟城外的通风走廊。我觉得合理的城市规划更重要。因为城市越大,就是它可控的内外交换的空间距离就越长,它交换的效果就越差,如果要是能控制一个合理的规模,在适当地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植树种草,乔木草之间的这种比例结合,应该会起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也要尽量地保留一些自然的坑塘和裸土地。实际这些东西大家看着感觉像是废弃的东西,实际它在自然生态里头,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在调节城市的小气候里头,它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自然坑塘和裸土地,土壤和植被,它对土地热量的吸收在热平衡上做的贡献跟硬质路面是不一样的,它吸热能力是非常大,它也能在调蓄雨水和滞洪方面也能起到作用。调节城市的小气候上面,它能做的贡献非常大。
主持人:
在节目开始之前,我跟岩松还在回忆,北京哪条哪条街道,曾经是窜天的白杨,曾经是笔直的银杏树。但是在那个时候,城市改造的时候,显然当时的城市建设者认为,把树砍掉,路修得宽宽的,是有利于城市发展。
白岩松:
先说北京一个好数据,其实北京的绿地的面积是在增长的。我相信全国有很多城市的绿地面积有是在增长的,但问题是,它长到了哪儿。所以有的时候数据不那么可靠。就像有的时候我们会说统计局的数字,我们的工资被增长了,但是绿地同样是如此,你会发现在郊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绿地,但在人们最常行走的城市当中,很多的大树不见了,跟我们孩子时候的记忆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到处是水泥。只有鸡蛋被放在水泥地上,被太阳烧烤的时候才有可能熟,扔在草上是熟不了的。为什么呢?举一个数字,一公顷的绿地它所吸热,能达到的能量在每天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能力,当时水泥路面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会是反过来,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的时候,这个城市已经越来越给人带来的一种恶性循环的可能,所说的恶性循环就是,越热越要依靠空调,依靠这种科技的力量,越依靠科技的力量,它形成一种热岛效应,这个城市就变得更加热。我不知道哪天会是头?
主持人:
我们说提倡一个低碳的生活,比如说少开空调,把空调的温度调高一点,但是在这么高温的情况下,再去倡导低碳生活,似乎有点不切合实际了。
白岩松:
我们好像经常做节目的时候,最后实在没招了,就说每个人能干什么,不能都指望每个人干什么,如果这个城市当中有更多的遮阳,温度能够适当地降一点,大家没有觉得已经要了命了,他的空调就不会开那么低了,当然首先前提我们也倡议,每个人把空调开到一个你能接受的地步。如果真要特低了,对你的身体也不好。但是城市本身呢?我们城市的建设一个又一个,都在向着钢筋水泥森林的方向发展,它是一个假森林,它不是真森林,只会带来更糟糕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