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1|回复: 1

[深圳新闻] 一个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

发表于 2018-9-25 19:52: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中秋的月亮升起时,山西泽州珏山又将迎来络绎不绝的游人。今年中秋节期间,这里举办赏月诗会、道教祭月仪式、民间土月饼制作工艺展示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自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中秋博饼、佛山秋色、泽州中秋习俗、秋夕、大坑舞火龙、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等6个子项也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到唐朝初年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成为仅次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影响范围远至东亚、东南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说,中秋民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赏月、拜月、祭月,这也是中秋最早的内涵;二是“春祈秋报”,人们乐意分享秋收的成果,如吃月饼、饮桂花酒;三是人们望着月圆的图景,自然会有阖家团圆的情感需求,于是,玩花灯、舞火龙、烧塔等民俗活动应运而生。
  84岁高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多年来致力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秋还有口头文学的传统,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应,最经典的如“嫦娥奔月”,这是古代人们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体现。“传统节日是一种整体性非遗,多种元素构成了一个丰润的传统节日,我们称它为‘文化丛’。”刘魁立说,“保护传承一个节日,就是保护传承一种文化。”
  时代在变,节日内涵和过节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萧放看来,中秋的民俗主要有两个变化趋势:一是古人在中秋结账、聘请辞退工人的时间节点已不适用;二是月亮崇拜的慢慢淡化,“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中国人对家庭圆满的情感需求不会消失”。萧放说,赏月时的情感表达,可以有更广大的内涵。
  当人类已经登上月球,发现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广寒宫、没有桂花树,没有玉兔,只是一个荒芜的空间,为什么我们还要过中秋?
  刘魁立有一段诗意的解释:“当人类越来越了解外界与自身,依然需要幻想性的艺术创造。嫦娥住在广寒宫,玉兔在捣药,那棵桂花树开得正好,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那是另一个世界。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不过是一个星体,但还是要保留这个美好的传说。尤其对孩子来说,刚刚认识月亮的时候,应该听到这样的故事,人类也需要保持这样的童心,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智慧,也是我们幸福感的来源。”
[table=40%][/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0:04:03 | 查看全部
欢迎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