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2|回复: 2

关于陈先发的诗歌作品《翠鸟》创作手法的阐述以及解析

发表于 2018-10-5 18:44: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诗讯/个人资讯/诗评
关于陈先发的诗歌作品《翠鸟》创作手法的阐述以及解析
作者:素峰   2018年08月20日 10:46      47    收藏
我说说陈先发的《翠鸟》这首诗吧,这首诗我理解它应该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对于象征主义诗歌我是这样理解的:在某种情况下,不便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些有类似内在特征的物象去替代作品中的人物与事物,或是表现抽象的概念。而象征主义诗歌一定是富有哲理性的,辛辣地来揭露或鞭挞社会以及人性的一些丑恶现象。通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段来达到象征的目的,把作品中所使用物象的某种特质直接代入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内涵。并且作品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与深度意象诗中的意象是有所不同的。深度意象诗中的意象是承载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借以表达内心的活动。另外,象征主义和深度意象诗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深度意象诗的文本呈现从表层意义来讲是唯美的、符合逻辑的,即便是进行主观内心的客观呈现,也会有一定的通透性。而同时深度意象诗在合理的表象之下,又潜伏着更深层的含义,具体有多深,那就要看读者的感悟能力了。而象征主义诗歌,有一部分作品在文本的表象上看近似于荒诞,是完全违背现实的。这也只是我的理解,未必就正确。因为我这个人不爱看枯燥的理论,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的理解,难免有偏差,或者不够严谨,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见谅。那么,这首诗作为深度探讨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可不可以?如果我们把深度探讨的方向只局限在对于诗意的解析上,那显然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如果把对于这首诗的探讨放在这种写作的手法上,就完全有意义了。如果只从解析上来进行的话,我有一个体会,深度意象和象征主义的诗歌我都写过,但是,有的诗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有些作品的个别句子,甚至是有些作品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继而用语言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以后,那种情绪淡了,忘了。脱离了那种情绪的氛围,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背景模糊了。意思就是说,现在咱们把作者找来,你让他自己解析,他到了某一句也许就会被卡住。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我们不是作者,就更无法还原当时的初衷了。而这种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在理解上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可以的。这就涉及到了读者再创作的层面。那么,这个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是谁呢?他就是生于1857年的法国年轻诗人波德莱尔,他所发表的《恶之花》就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之前我提到象征主义诗歌其中的一个功能就是,有一部分作品是用来抨击和揭露而避免麻烦的一种手段。对于这种手段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真有麻烦来了,你想利用这种方式来逃避也是极其幼稚的。和一般的势力或人对抗,你可以尽情的歪曲,否则一点用也没有。这就属于又想说,又不好或又不敢直说,不说还难受,变着法的说而已。
我试着分析一下这首诗,但估计未必能够串联起来。这需要一个有侦探头脑的人来完成。但再好的侦探,太过于无厘头的,也只能嘬牙花子了。这需要去窥探,从表象窥探到作者的内心。而对于深度意象类的诗来说,如果我读不懂的,在这些网络诗群中所有能够解析的人中,可能真的就没有人能读懂了,但这也不是绝对,也许我读不懂的,会有其他人能够读懂,人外有人嘛,一山更比一山高才是真理,我这也是吹个牛,打个趣,大家不必当真,最后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可是对于这首诗,我一点底气都没有。

翠鸟
文/陈先发

池塘里,
荷叶正在烂掉。
但上面的鸟儿还没有烂掉――

它长出了更加璀璨的脸。
时而平白无故地
怪笑一下。
时而递给我一个杯子,
又来抢这只杯子,剥去我手心的玻璃。
我们差不多同时
看见了彼此。却从未同时忘掉。
如今有更多容器供我回忆,
复制老一辈人的戒心。

还有许多自我。
有许多平衡。

哦,这里有多么璀璨,多么忠实的脸。
让母亲在晚饭中煮熟更远的亭子。
而我们相互的折磨将坚持到第二天早晨。

我要开始发挥我推理的才能了,至于能不能推理成功,我觉得多半会是失败的。象征主义诗歌只是利用了适合他所要表达的内在的物象。而我们无论读深度意象诗,还是读象征主义诗歌就需要我们来抽丝剥茧了。“先看第一节,池塘里,荷叶正在烂掉。但上面的鸟儿还没有烂掉――”“池塘”我想寓意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而“荷叶正在烂掉”则象征着在这个范围之内的生存环境在慢慢变得衰老。那么,这就呈现出了一个相对封闭又腐朽的整体氛围,“翠鸟”无疑是在这一片区域里唯一鲜活的生命体,或是相对年轻的生命。但它们也许各自代表的就是有某种精神特质的人的浓缩。
再来看第二节,对于一个在一片萧瑟的环境中,唯一的一个相对而言的旺盛的存活体,是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呢?肯定是的。那么,它就有资格骄傲和沾沾自喜,而呈现出一副有着璀璨表情的面孔,也有资格控制不住地去鄙视的笑一下。如果你是那只翠鸟你会如何?也许你会恐惧,也许你会无助,而它则是用有些类似于幸灾乐祸的胜利者的姿态来面对这一切。这是我对于“它长出了更加璀璨的脸。时而平白无故地/怪笑一下。”的理解。“时而递给我一个杯子,又来抢这只杯子,剥去我手心的玻璃。我们差不多同时/看见了彼此。却从未同时忘掉。如今有更多容器供我回忆,复制老一辈人的戒心。”而从这一部分内容里我看出了很多。首先镜头从对于“它”的特写,慢慢拉远,当然了,到不了远景的程度。刚刚能容纳下一个“我”。也就是说,“它”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唯一的生命体,或是精神的载体。“它”至少还有一个“我”。“它”时而递给“我”一个杯子,又来抢这只杯子。那么,杯子是什么?这个我们从后续的内容里可以找到答案。其实,不用看后面,我们也会推测出个八九不离十。但由于后面的内容,使我们肯定了我们的推测是对的,杯子代表的是容器。那么,容器里装的是什么呢?同样,从“如今有更多容器供我回忆,复制老一辈人的戒心。”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容器里(即杯子)装的是一些旧事或是一些旧的观念。而这些旧事(旧观念)是“我”用来复制老一辈人的戒心的载体,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承。换句话说,这句话的意思就类似于老人们常对年轻人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老的经验之谈了。那么,只有这些吗?不,“还有许多自我。有许多平衡。”也就是说,“我”除了接受前人对于一些生活或人情世故等的经验以外,“我”还接受了“老一辈”的以老的观念为中心的顽固思想。以及“中庸”的平衡之术。说到这,在剖析了个别关键词之后,这第二节的前半部分也就好理解了。“时而递给我一个杯子,又来抢这只杯子,剥去我手心的玻璃。我们差不多同时/看见了彼此。却从未同时忘掉。如今有更多容器供我回忆,复制老一辈人的戒心。”“它”递给我杯子又抢走,为什么?神经病吗?这只“翠鸟”是有神经病的“翠鸟”吗?递给“我”是让“我”从中吸取教训。“它”的内心独白好像在说:你看,这有多么的糟糕。因为“荷叶”正在烂掉,我们还要抱着老的观念不放吗?而“我”恰恰是一个传承者,无条件接收的人。后面用了一个字“抢”。很传神地表达了“它”的心态。“它”怕“我”陷入太深,不得不抢。而实际上,“我”已经陷进去了。“我”手心的杯子的残留物“玻璃”就已经证明了,手心可是重要的部位,重要在哪,在于握在手心的都是珍贵的、在乎的。而“它”不仅要“抢”走杯子,还要替“我”肃清残留的东西。也就有了这句“剥去我手心的玻璃”。“我们差不多同时/看见了彼此。却从未同时忘掉。”“我们差不多同时看见彼此”,这句话我想不必多解释了,这句话实则是为了引出下一句“却从未同时忘掉”。为什么?因为“如今有更多容器供我回忆,复制老一辈人的戒心。”“戒心”一词值得研究,我理解“戒心”一词就是对新生事物深深地的抵触与怀疑的心态。而“我”遵循的是“老一辈”的遗训,“它”则是需要“我”戒备的人,自然时刻警惕,不能忘记。可对于“它”来讲,“我”只是一个“它”所鄙视的传统的继承者,是被“它”抛弃的事物,自然也会被轻视,对于一个钟情于过去时的人又有什么必要去重视呢?而“我”在这条路上也越陷越深。因为“我如今有更多容器供我回忆,复制老一辈人的戒心”。
现在到了我担心的最后一节了。我有点不敢往下进行,后面是个难点,我实际上在说这些之前都没有仔细看过,就是这样一边看,一边推理。怕因为后面的功亏一篑而影响了我前面的胜利成果。可是没办法,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哦,这里有多么璀璨,多么忠实的脸。让母亲在晚饭中煮熟更远的亭子。而我们相互的折磨将坚持到第二天早晨。”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亭子”。其实“亭子”所代表的是古代的建筑,和为什么作者把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选在了“有荷叶的池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带有一种暗示的作用。“更远的亭子”与“荷塘”都是中国传统的代表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荷塘”无异于人们理想的居所,而“亭子”的意象在古诗词里则寓意送别。那么,第一节所寓意的空间范围就不言而喻了。而“更远的亭子”也是寓意传统的文化、观念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哦,这里有多么璀璨,多么忠实的脸。”这里应该是分指代表不同立场的“它”和“我”。“让母亲在晚饭中煮熟更远的亭子。”这里的“母亲”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亲,而是和“荷塘”一样有着同样意义指代的拟人化。“煮熟”一词,有着加温加热的含义,一种有着远去趋势的观念或是传统,翻炒它又会如何呢?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作者也不知道,也许作者是想通过“母亲”的这一举动达到古今融合的目的。“而我们相互的折磨将坚持到第二天早晨。对于“母亲”来讲,“它”和“我”就像是一对儿站在两个对立面上的兄弟,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知晓结果,而这段时间两个对立面的代表无疑还会在相互纠结中度过,这难道不是折磨吗?而这“第二天早晨”我想也是有所寓意的。他代表新一天的来临,同时,早晨又是充满希望的,和第一节所描写的景物调性则完全不同。可想而知,作者的态度是如何的了。而这首诗的作者主要是想通过象征主义的手法,引导读者对于新旧两种观念的碰撞进行思考。
我现在把所有的内容都进行了解析。到这个程度,我可以说这个解析至少大方向是对的,有个别细节如果和作者有出入,也是无关紧要的,那么,解析之后,这首诗看起来并不是不好理解,大家甚至可能觉得很好理解了。如果真是这样的感受,那么就证明了你对这个解析的认可,另外还有一点,如果你觉得这个很好理解的话,你最好还是在我解析之前,不管是看懂了也好,还是没看懂,等你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再来看我的解析,你还会觉得容易吗?

2018.8.19周日/15:58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8 14:17:27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22:45:52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