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1|回复: 2

诗歌小谈

发表于 2018-10-5 21:34: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诗讯/个人资讯/诗评
诗歌小谈
作者:荒草   2018年09月04日 10:16      4    收藏
要讲诗的话则必要知其特性,要知其特性则必要知其来源,诗的来源是歌,但歌也有高雅低俗之分。
诗源自歌的两个部分。
一是祭祀之歌慢慢衍生的书面记载,但是为了使其更能表达对天对神对先祖的尊敬,所以出现了堂皇之诗。如《诗经》中的《颂》和《雅》
有作为宴席之用招待不同等级的宾客唱不同的诗乐。各国祭祀先祖时奏的诗乐则是歌颂的,而祭不同的神也当有不同的诗。如屈原的九歌。

诗起源的另一部分则是平民表达情感所编的歌。
此中有些为周天子的采风官纪录呈现天子以查风土人情,民间苦乐,此为风。
雅为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筵席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为历代统治者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颂则多是用来祭祀的。平民之歌的另一部分则被示为俚曲。不为人所重。如屈原像民间学写诗被家人反对。因为贵族重在通礼乐。而诗不是贵族必学的更罔论乡间俚曲。

但由此我们可知诗的特性。一歌颂,二纪录,三抒情。
而用诗表志则源自屈原的《离骚》。汉因是楚人政权,故流行楚地之文风。《楚辞》也因此影响后世文风与《诗经》并列。

那么写诗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意境,有人说是格律,但其实都不是。诗由心发,为何由心发,因为情感。诗是用来表达自身情感的。无论是志还是愁,歌还是贬。都是因为情。

没有情诗便没意境。但光有情也没用,得有文采。会遣词造句,熟练运用文字。因为情是要表达出来才能成诗的。不能表达出来则不能成诗。

情能否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效果全靠个人对文字的运用,对景物的运用。所以不能只看一种书,要看得杂些,不能全靠看书,要拓宽眼界。
因为诗写出来便不是自己的了。一个好的诗人写出的诗会使每个人都从中看见自己,而人与人是不同的。
你写的是你所见之景所发之情。但读者看见的是他自己。他感触的也是他自己的情。若读者只能看见你的情,则是你的失败,你的情你的诗无法感染读者。读者所观之诗实是己诗非诗人之诗,若非如此则不能称诗人。诗未写时是自己的,写后则不是了。

常有人会说是意境重要还是格律重要。我会回答意境更重要。
其实无论意境还是格律都只为一个字,美。
故,意境和格律冲突时需要按情况来权衡。当一个字能有更好的效果时,造出更美的东西时则可以牺牲格律。若不能则继续炼字。择更适合之字。若适合则更好。若不适则权衡。

炼字则是炼情,炼字能使诗文更和谐,使情感的表达效果更好。炼字的水平决定了你诗的水平。字成词,词成句,句成诗。诗之妙在于字,字的组合成诗。历史上有许多因名句而传世的诗文。但传世最多的是整体和谐,情景交融的诗。字没用好则词不协调,词不协调则句不通俗,句不通俗则诗不成佳文。名句全靠灵感可遇而不可求,但诗的整体和谐,情景交融是可求的。所以要炼字,要推敲。

除了炼字我们还得会用典。用典也靠积累。除了积累还得练习。典用的好则事半功被,用的不好则诗文不协,不自然。用典不在多,多则累坠。在于精,在于与诗文相融。

比用典高明的是用景。虽所看之景在于心。但景可衬情。因情看景所以有寒翠,但因为寒翠所以更突现悲情。景因情而得性,情因景而得出。

那么如何用景抒情呢,这要看意像。翠本明亮之色,但心有悲情故看翠是寒翠。寒翠原是指常绿树木在寒天的翠色.。但夏天或春天见寒翠呢,则是因为心,因为情。古代文人对许多事物赋予意像,所以写诗用时则可更加渲染情。柳常用来表达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这便是意像。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意像是文人根据事物之像而赋予事物的意。写诗也容易受到外物影响。因外物会影响人的心情。或者说是扩大人的某种心情。因为秋时万物归寂所以扩大了诗人的愁,所以悲秋。,若见的是秋的丰收呢,愁是否还能写出来。
所以说外物影响诗,但其实只是扩大了其心中的某种情绪;心中有愁所见是寂寥。心中有喜则是丰收。这也说明写诗在于心,在于情。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5 15:41:11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17:55:41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