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诗讯/个人资讯/诗评
生活,他永远的追求 ——读徐慧的散文
作者:徐慧哥081 2018年09月07日 09:46 15 收藏
生活,他永远的追求 ——读徐慧的散文
○黄清华
徐慧,一个从沛县土地上走出去的农家子弟,他生命里充满着淙淙作响、一任流淌的河流,曲曲折折蜿蜓盘桓的田间小道,傍晚袅袅升起的炊烟,农夫荷锄而归的蹒跚步履,与夫千百年来在古老土地上苦苦求索、顽强抗争的农民的精神和品格……这些,都曾经是他散文、诗歌等文学创作的主题,也是他日思夜想要表现的历经时代风雨冲蚀后,广袤苏北农村大地上留下的沉重、苦涩生命的呐喊、原始生存理念的努力张扬。他以心血构筑出的《面对稻子》、《想起玉米》、《家里的那群小猪儿》等,便是他前些年创作的、在社会和读者中曾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散文。
背着沉重的生活,带着对人生理想的憧憬,读完大学的徐慧神差鬼使地落脚在一座他认为是“寄居的城市”,抑或是“别人的城市”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生存理念,他再一次品味泥土、咀嚼农民、放歌旷野之后,不得不平心静气地坐在窗下的桌前,冷眼审视窗外的车流人流,感受城市的喧嚣浮躁,谛听夜阑人静时城市传来的尴尬和无奈。于是他将笔锋一转,转向解剖城市市民心态,挖掘再让他感动、再让他激动的世间真情,寻找他新的一轮的精神家园。《平常的日子》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平常的人,塞进工作、挣钱、吃饭、婚育、交往为主体的那些“平常的日子”,而在这平常、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轨道上不断完善自己、雕塑自己,“把自己雕塑得更加平静”,把“得与失,成与败,进与退,荣与辱”等等关乎名利的事体一古脑儿地推向身外,只期保持着平常人的平常心。这看来似乎悖于青年人(徐慧不到30岁,毕竟是青年人)生活常理的事,实际上仍是他变了型的眷恋乡土眷恋父老乡亲的表露。其他如本期刊载的《今夜也是永远》、《今夜雨声清脆》诸篇,概无例外地或显或露、或曲或直,亦浅亦深地表现着这种思维态势和生活感受。从这一角度来认识,徐慧正是透过对城市心态惟妙惟肖地剥离和把握,以至从更新更深的层面上来抒写他的依山恋水“剪不断,理还乱”的乡土情结。
十七八岁的徐慧,是带着对生活的欢歌羞涩走上诗歌沃土的,也委实在诗的国度里寻觅、发掘,用青年人火热的心肠铸就了一首首、一章章的生活之歌。诗的因子在他心里深深地埋下。于是在他后来的散文创作里,仍然显示出他驾驭诗歌语言,创造诗歌意境的能力。“在这高楼林立的地方/不显山/不显水/看一扇扇窗口/悄然熄灭灯光/看一颗颗星星/次第睁开眼睛/感知夜渐渐地睡去/风悄悄地隐没……”(《平常的日子》),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这都是诗的语言,诗的蕴含。还有《今夜也是永远》中的“思绪凉凉的,又清静,又幽远,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不知不觉浸满全身……”,也都体现着这种风格。
我,期盼着徐慧再创作些沛县乡土的新章。(发表于1997年7月20日《沛县报》副刊专版)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