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回复: 2

常怀悲悯之心   ——我读柏松老师的《草原行(组诗)》有感

发表于 2018-10-5 21:51: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诗讯/个人资讯/诗评
 常怀悲悯之心   ——我读柏松老师的《草原行(组诗)》有感
作者:玄微子   2018年09月13日 10:59      21    收藏

  这组诗歌描写的是诗人在北方草原游历时的见闻和感触。其语言铿锵有力,情感饱满,思想沉重,体现了悲壮凝重的基调。有对自然壮美的礼赞,生命的感恩敬畏,万物的恻隐之心,亦有对人类行为的忏悔。
  诗人这种冷察、敏锐的生命体验,是对人性的解读,众生的悲悯,最温柔也最具有震撼力。足以说明诗人隐敛、内省、洞察的品质,和慈悲博爱的本心。她时刻不忘己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生命个体之间的生存艰难,躬身生活的低处体察世情,站在精神的高处,俯瞰尖锐的人间真相。
  陆机《文赋》中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意在说明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而诗人作品散发着无形的正念力量和佛性的悲悯情怀。她用初心感知事物的不同层面,深掘表象之下的多义性,在细微的体验中建立起对于生死、时间、空间等等的成熟认识。并时刻保持警惕,借助于信仰的力量,与根深蒂固的暗物质周旋对峙,同时不遗余力地唤醒迷途中的世道人心。
  纵观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都在无度的索取和享受,“欲望比火焰更猛烈”,“佛坐心中,牧民却放不下手中的屠刀”,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血腥杀戮,毫不在乎弱小生灵的恐惧、颤栗和无措。“大口喝酒,吃肉”人们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中迷失自我,污蒙原本清净的本性。而诗人此刻则是清醒的,她足具智慧,身怀忧患意识,既悲于无力相护卑微的生命,也痛于无法救赎同在梵道轮回的人们。她只能从世事无常的变幻中,进行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征服与敬畏的生命反思,聆听灵魂诉求!缄默自省,虔诚的祷告赋予诗行锃亮的笔锋,字字啼血!无不昭示了诗歌丰稔的精神向度。
  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诗人怜悯那些低眉无声反刍的羊群,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也悲斥那些磨刀霍霍的人们无畏的行径。万物皆有灵,人类怎可肆意夺取。礼炮咆哮着划开耀眼的轨道,风发出嘹亮的尖叫,像灵魂深处的嘶鸣和拷问,惊醒沉迷的梦呓,激发冷漠无情的痼疾,抽丝剥茧找到生命的归元和要旨。
  正如佛家所说:“为鼠常留饭,惜蛾不点灯”如果人人自律,爱惜到最为细小的生命。有此伟大的博爱精神,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出现许多残杀案件,甚至连残酷的战争也可以避免。
  漫看日益纷杂的当今诗坛,如何衡量一首诗歌好坏?谁也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而英国现代诗人威·休·奥登曾说:“一个平庸诗人与杰出诗人不同的是:前者只能唤起我们对许多事物既有的感觉;后者则能使我们如梦初醒地发现从未经验过的感觉。此组《草原行》便是诗人剥去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深切肌理,呈现出的核心的、旨向性的、潜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值得欣赏学习,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8 14:01:03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22:51:07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